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喜迎撤地设市20周年(归档)
2000年11月14日,宁德市撤地设市正式挂牌,揭开了我市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2020年是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也是宁德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大的20年。20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谆谆嘱托,带领全市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闽东精神,锐意进取、砥砺前行,踏上跨越赶超新征程;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谱写了闽东发展新篇章。
见证20年:滴水穿石、闽东巨变
(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0年撤地建市之初,宁德生产总值刚刚突破200亿元,达到202.67亿元,总量在各设区市中长期徘徊在末位。2010年达到759.16亿元,跃升至全省各设区市第8位,此后连续迈上新台阶,2012年超过1000亿元,2015年超过1500亿元,2018年超过2000亿元,2019年生产总值达到2451.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0年的7.0倍,年均增长10.8%。20年来经历的4个完整的五年计划中,“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发展最快,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8%和11.9%;“十五”(2001-2005年)期间年均增速达到9.5%;“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稳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6-2019年宁德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5%。其中,2006-2014年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年仅6756元,不足1000美元,到2018年超过1万美元(75540元),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达84251元,折合1.22万美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的7.2倍,年均增长11.0%。
图1 2000-2019年以来我市生产总值GDP及增速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2000年,宁德财政总收入仅有10.98亿元,总量居全省各设区市末位。2010年财政总收入实现在全省排名进位,到2014年又上升至第7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突破百亿。201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21.58亿元,是2000年的20.2倍,年均增长17.1%;地方财政收入126.80亿元,是2000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5.5%,两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6.3和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19年,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88%和79%,占比均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和 6.6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助力
2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近万亿,交通路网、能源保障、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宁德经济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00年的4677公里延长到2019年的12240公里,增加7563公里,公路密度提高至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349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92.7%。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2017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9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1公里,已经基本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更可喜的是进入高铁时代。2009年6月28日,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结束了闽东境内基本没有铁路的历史。2015年合福高铁通车,2019年宁德境内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95.6公里,宁德站铁路旅客发送量290.18万人,是动车开通第一年的3.3倍。同时连接闽浙的衢宁铁路也将在2020年9月底通车。港口交通加快推进。2004年三都澳城澳万吨级码头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宁德打破了万吨级码头从无到有的“瓶颈”,结束宁德港无深水泊位的历史。港口作业区和码头建设投入持续加大,现有沿海港口泊位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11个。货物周转能力大幅增强。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217万吨,是2000年19.1倍,20年间增加3996万吨,平均每年新增210万吨。公路和水路货运总周转量166.54亿吨公里,是2000年11.8倍。能源发展趋向多元化。大唐火电、宁德核电、霞浦风电等能源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产,能源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形成涵盖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全系能源矩阵。2019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82.46万千瓦,年发电量508.12亿千瓦时,是2000年25倍,年均增长18.5%。电力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显著提高,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通讯信息服务更加便捷,高速宽带及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9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358.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313.9万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321.9和286.8万户。互联网用户260.9万户,比2000年增加259.4万户。
(三)城乡建设得越来越美
20年来,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107.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仅35.8%。随着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加快。2012年全市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50%。2019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167.62万人,城镇化水平57.6%,比2000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6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4.93万元,居全省84个县(市、区)前10位。绿色宜居城市雏形初现。新建改造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和绿地、公园、艺术馆、体育中心、图书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四纵四横”路网和“东扩北展”发展框架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19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4.4倍,增加34.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5.04平方米。尤其是东侨新区成了中心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原本只是三都澳之滨的一片滩涂,60年代初期成立“国营东湖塘华侨农场”到1997年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成立,再到如今东侨经济开发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多张“国字号”名片,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铜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在此落地。不锈钢新材料特色小镇等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锂电新能源小镇被推荐为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66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0条,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乡村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见证20年:弱鸟先飞、产业升级
20年来,宁德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由“三一二”调整优化为“二三一”。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5:28.8:38.7调整为2019年的12.8:51.2:36.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化水平由2000年的24.0%上升到42.1%,提高18.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生产条件有效改善,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规模化、精品化,朝着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步前进。农林牧渔业产值由2000年的109.5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60.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3.4%。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由21.4%提高到2018年54.8%。有效灌溉面积由138.47万亩扩大至2018年183.9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由65%提高到2018年的88.2%。培育形成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2019年茶叶产量突破10万吨,达10.43万吨,是2000年(4.29吨)2.4倍,约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代表--福鼎白茶,这20年来转向开拓内销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年产量达到2.15万吨,是2000年(350吨)61.5倍;水果产量50.89万吨,是2000年(16.58吨)3.1倍;食用菌产量19.80万吨,是2000年(8.06吨)2.5倍。渔业产值由2000年45.21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58.5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3.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1.3%提高到46.2%,比重升至农林牧渔各业之首。2019年水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达101.71万吨,是2000年(69.87万吨)1.5倍,其中养殖产量从39.57万吨增加到85.11万吨。尤其海水养殖发展迅猛,鱼类、贝类、藻类海产品年产量均超过20万吨,大黄鱼产量占全国80%以上,先后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等称号;古田食用菌产区、福安葡萄产区和福鼎黄栀子产区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末,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三品一标”346个,拥有桐江鲈鱼、福鼎槟榔芋、霞浦晚熟荔枝、穆阳水蜜桃、寿宁高山茶等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表1: 2000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生产情况
(二)工业发展突显“宁德速度”
20年来,全市工业规模逐步壮大,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和市场占有率居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177亿元扩大到2019年突破30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6.2%。2019年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达到1032.1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14.3倍,年均增长15.0%。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全市10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企业共有316家,其中10-100亿企业17家,超百亿企业7家,占全省的15.6%。全市吸引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8家、中国民企500强企业11家、上市企业37家。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不锈钢新材料、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助推宁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随着上汽项目正式量产、时代新能源和新能源科技二期全面投产、中铜项目实现达产、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链延伸拓展,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力、加速成长。2019年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127.1%,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9%。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46.9%,对全市增长贡献达76.4%,两家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加速扩张,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16%,对全市增长贡献达28%,青拓集团跃居中国民企500强第46位和福建民企制造业50强首位。中铝东南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2018年6月实现投产,建设周期仅17个月。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从奠基到2019年6月实现首车下线,历时仅14个月,为同类企业生产建设周期最短,不断刷新“宁德速度”。
(三)服务业百花齐放
201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88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10.5%。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48.53亿元,位列全省设区市第7位,是2000年的10.5倍,年均增长13.2%。限额以上贸易企业784家,比2000年增加74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76家。成功引进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沃尔玛、新华都、永辉、大润发、正威东南总部、智享无限总部等。城市商圈的发展改变单一模式,商业发展更加繁荣,城市消费环境提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亮点纷呈。2019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21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5%%,比上年增长32.2%。水产品、电机电器、按摩器、剪刀、太子参、食用菌、茶业等特色产业通过“电商换市”,把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商务万象系统统计,2019年末,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达3149家,电商店铺数4.84万家,全年实现网络销售额225.4亿元。全市快递业务总量6957.58万件,近5年的年均增速达到32.5%。福鼎、福安、古田和霞浦4县(市)入选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百强县。金融存贷款双双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35.26亿元,是2000年22.2倍,年均增长17.7%;人民币贷款余额2000.95亿元,是2000年的25.6倍,年均增长18.6%。全年股票、权证、基金与债券交易量达2788.84亿元。楼市发展让城市改变面貌、提升品位。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00年5.13亿元增加至2019年226.10亿元,投资规模增长43倍;20年间累计投资1982.91亿元,占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近20%;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4.56万平方米增加至269.94万平方米, 20年间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285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占比超九成;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5.9%上升至17.3%,全国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如三盛、碧桂园、恒大、建发等纷纷进驻。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7亿元,是2010年8.6倍,年均增长27%;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838万人次,是2010年5.7倍,年均增长21.2%,平均每年新增游客351万人。
见证20年:久久为功、迈进小康
(一)扶贫开发开创“宁德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宁德,可用“老、少、边、岛、贫”五个字来形容,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闽东贫困落后的客观实际,以“摆脱贫困”为主线,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打响脱贫攻坚战。一是易地搬迁脱贫。针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全省率先实施茅草房改造、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搬迁。二是发展产业扶贫。坚持发展大农业,唱好“山海田经”,培育形成食用菌、太子参、茶叶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三是教育扶持阻断贫困。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教育资助,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政策兜底保障脱贫。针对因病致贫和无法自主脱贫的群众,全面实行政策兜底保障,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
30多年来,宁德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理念,把“精准方略”贯穿始终,脱贫攻坚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形成了“宁德模式”。2015年12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出席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宁德先后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6个“国定贫困县”、52个“省定贫困乡镇”的帽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4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7804元,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十三五”以来,全市7.3万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全面脱贫。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4个已实现“摘帽”,2020年4月经省政府认定剩余的柘荣、周宁两个县达到退出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建制村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和符合通客车条件的建制村通车率均达100%。2019年,全市行政村完成改厕、改水、生活垃圾治理的比例分别达94.8%、94.5%和100%。
(二)居民生活质量迈进小康
20年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745元提高至2019年35887元,增长5.7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2850元提高至2019年17804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10.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随着收入快速增长,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位次前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八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6年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八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2:1,明显低于2007年峰值的2.67:1。居民收入内部结构更趋多元化,转变了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仍然占主体,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比重大幅提升,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从2000年13.7%提高至2019年30.2%,财产性收入占比从 2000年2.2%提高至2019年10.6%。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占主体,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大幅度提升,占比从2000年3.9%提高至2019年10.1%。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衣食住行的消费从满足基本需要转变为衣要丰富多彩、吃要营养健康、住要宽敞洁净、行要便捷舒适。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6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77元,分别是2000年的5.3倍和6.8倍,年均分别增长9.2%和10.6%。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为8223元和5225元,是2000年3.8倍和4.9倍,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3.1%,农村为38.5%,分别比2000年下降15.3和14.7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居民已步入相对富裕阶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769元和634元,是2000年的3.4倍和5.4倍,年均分别增长6.7%和9.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性支出5571元,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3479元,是2000年的1.3倍和1.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分别达到2575元和1076元,是2000年的6.5倍和9.0倍,年均增长10.4%和12.3%。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2辆,拥有摩托车71辆,拥有电动助力车72辆。
见证20年:力求先行、开放开发
(一)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20年来,全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贸易伙伴越来越多,对外开放纵深推进。2016年,铜精矿进口保税仓库建设,填补了宁德市无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白。2017年,宁德港口岸正式开通漳湾至厦门外贸集装箱内支线。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进一步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优势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主要出口产品在撤地设市初期的电机电器、水产品等传统商品基础上,增加不锈钢、锂电池等高新产品。全市出口总值由2000年的0.74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84.25亿元,出口规模增长超50倍。2000-2015年累计出口总值186.75亿美元。2016-2019年连续4年出口规模保持在200亿元以上,4年累计出口917.3亿元。2019年,与全球六大洲82个国家和地区有外贸合作,其中86.3%的商品流向亚欧大陆,东南亚地区就占34.5%。外贸规模超过1亿元的国家和地区有23个,其中流向泰国、香港、越南、台湾省、韩国和菲律宾的出口贸易均超过10亿规模。
(二)环三都澳开发风生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闽东人民就提出“开发三都澳”的梦想。从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到2008年9月30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2011年写入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8年10月17日中共宁德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即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做到两个坚持、建立三个生态的“一二三”发展战略。闽东人民对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三都澳开放开发。
主导产业布局湾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从蕉城三都澳到霞浦福宁湾,再到福鼎沙埕湾,产业布局逐渐延展,正从过去集中于三都澳到现在布局于整个环三都澳湾区,使开放开发的空间大大拓展,逐步形成湾区一体开发的良好态势。如锂电新能源产业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延伸。中心城市以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为龙头,依托北部新城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福安、福鼎、古田、屏南等周边区域协同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力争打造成为宁德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以环三都澳区域为核心的公路、铁路、水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一港四区”沿海港口体系正加快建设、规划一批港口项目。铁路建设全力提速中。目前,宁德正加快建设衢州至宁德铁路宁德段、白马港铁路支线等。预计到2020年,初步构建“T”型铁路对外通道。连接环三都澳湾区内的公路网全速推进中。比如,沈海复线沙埕湾跨海通道工程等项目全线开工;预计到2020年,全市可基本建成“三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和“四纵四横三联”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未来,宁德以三都澳区域为核心,构建由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国省道组成的三都澳—福鼎—长三角通道、三都澳—蕉城—珠三角通道、三都澳—海上丝绸之路通道等6条便捷联系周边及内陆地区的“一核六放射”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布局。
见证20年:增进福祉、惠及民生
(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年来,从基本解决“一无二有”(指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到“两基”(指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到提前一年完成“双高普九”(指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到2016年末全市10个县域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再到2018年成为全国第六批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城市,一步一个脚印艰辛努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文盲人口比2000年减少20.47万人,文盲率由9.73%下降至3.06%(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74%,比2000年提高70.98个百分点。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1.83%,幼儿园入园率98%。特别是宁德师范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我市本科教育事业的空白。现有各类学校98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58.3万人,专任教师3.69万人。
(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
宁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72.23岁提高到2010年的74.79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卫生资源明显优化,2019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14153张,卫生技术人员17979人,比2000年分别增加7854张、10595人,执业(助理)医师6242人,注册护士8020人。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4.86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1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75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建成县域临床检验中心等“五大中心”43个。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提升至89.49%,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94%。完成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双达标”建设,推动“七统一”管理村卫生所全覆盖。医药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全市7个县级总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并进入实质运行,市、县两级均实施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落实市属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管理,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公立医院内部考核激励机制。
(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2019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1.21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7.7%;参加工伤保险46.2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3.16万人;纳入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35万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已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3个,覆盖100%的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已建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服务设施1916个,覆盖全市89%的建制村;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6张,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救助体系串点连线密织网。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并建立稳步提高机制,低保覆盖率(1.81%)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率达到63.16%。建立起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慈善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慈善总会为龙头,慈善助老超市、慈善社工等为补充的慈善救助框架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累计募集资金29452.71万元,资助各类公益项目525个,救助困难群众12.75万人次。
(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0年来,全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擦亮“闽东之光”文化品牌,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汤养宗诗集《去人间》荣获全省首个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截止2019年末,全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名村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个、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141个,省级传统村落126个,数量均为全省各设区市第一位。全市现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人。宁德还是全国畲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畲族语言、民歌、服饰、民俗等特色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风情。现有畲族20.04万人,约占全省1/2、全国1/4,全市设畲族经济开发区1个、民族乡9个,民族村246个。有畲族非遗项目国家级6个、省级19个、市级55个,畲族非遗传承人国家级4人、省级20人、市级60人,畲族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畲族银器加工、畲族药膳食品、服饰、工艺美术、药材等畲族文化产业逐步走向市场。
(五)生态建设有效推进
全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致力守护绿水青山,努力打造金山银山,喜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辖区内9个县(市、区)均荣获“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称号”。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考核,成为全省第三个生态县验收全覆盖的设区市。其中柘荣县、寿宁县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福建省是全国“最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2019年,宁德市森林覆盖率69.81%,比全省平均水平还高3.0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5242.6万立方米。重点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交溪、霍童溪、古田溪、闽江段、敖江双口渡水质状况良好,功能达标率为100%;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天数)比例98.4%。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清退禁养区渔排24.18万口、藻类5.12万亩;升级改造可养区和限养区渔排77.36万口、藻类47.6万亩;清理海漂垃圾2.3万吨、白色泡沫球421.63万个,海洋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回首这20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9月视察闽东时说过一段话:“我们当年讲的闽东人三大梦想:一是闽东建市,十年前就实现了。二是温福铁路通车,今天我们坐上了。三是三都澳的开发,现在是大开发。”又十年,闽东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多抱几个“金娃娃”,继续书写波澜壮阔发展新篇章。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人民将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努力走好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超越之路。
(执笔:宁德市统计局 沈丽琴、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