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二十载 福安迈入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08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2000年以来,在宁德市和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安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宁德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足,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正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迈进。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福安市生产总值(GDP)在新世纪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时期连续实现大踏步前进。从2000年的42亿元跃升至200570.93亿元,年均增长10.7%2007年突破百亿,至2010年达到184.9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0%是新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2011突破200亿,至2015年达到375.3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6%2018年突破500亿,至2019年跃升至569.01亿元,“十三五”的前四年年均增长8.4。人均GDP2000年的7004元跃升至2005年的12706元,年均增长10.5%2010年达到3284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7%2015年达到65763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3%2019年跃升至98616元,“十三五”的前四年年均增长8.2%。总体来看,2000-2019年,福安GDP、人均GDP年均分别增长12.0%11.7%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2.21亿元增至201949.9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1.57亿元增至2019年的26.71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在宁德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位升至第1位(2005年),并连续15年稳居宁德市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9576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808元和3035元增至2019年的38203元和18514元,分别年均增长10.1%9.8%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1367亿元和5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至61.8万元/人,为宁德市的1.39倍。

二、产业结构美丽蝶变,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2000年,福安市产业层次中第二产业经济比重逐渐增加,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6.639.334.12019年进一步演变为9.163.627.3,形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的格局。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5亿元增至2019年的317亿元,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至155亿元,2019年均居宁德市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分别增长10.1%15.7%

工业经济跨步向前。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不锈钢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电机电器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荣获“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等殊荣,2010年电机电器产业集群成为宁德地区首个百亿产业集群,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 枚,跻身全国商标百强第55位;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大幅增长,产值超千亿的青拓集团跻身全国民企500强第46位。福安市被认定为国家电机电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示范企业先后崛起,成为福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发展。一是到2019年,福安市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3,其中省级24家、宁德市级65家、福安本级24家,合作社1676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建立“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持续拓展壮大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福安市围绕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新型业态等方面实施重点项目。完成建设3个蔬果商品化处理中心和13座组装式冷藏库。扶持溪柄省级农民示范基地创建区域内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鼓励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举办桃花节、花生芋头节,开展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等,加强了农业品牌宣传,实现了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品牌培育效果显著。各类“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商标品牌不断涌现,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福安巨峰葡萄品牌价值评估名列全国区域公共品牌百强榜,位列第85位,比2018年提升13位。同时,福安巨峰葡萄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品牌。

农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福安市根据地形地貌,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特色彰显、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配置,已基本形成沿江(溪)平原地区高优农业产业带、山地优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的总体空间布局,实现现代农业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粮食产业结合地形特征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两稻两薯”(单季稻、双季稻、甘薯、马铃薯)的格局。茶叶产业根据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形成以坦洋工夫产业集聚中心,开发茶树良种繁育区、茶树种植区、茶叶加工集中区、茶叶交易区、茶旅休闲区。水果产业根据气候和区域特征,已形成常绿果树种植区、落叶果树种植区、混合种植区。蔬菜产业根据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特点,已形成沿海早春外销蔬菜生产区、高山夏秋错季蔬菜生产区、城郊蔬菜直供生产区。畜牧产业严格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在18万头以内,逐步形成上半区乡镇生产草食节粮型畜禽、中部区域乡镇发展特色养殖、下半区乡镇发展禽蛋生产的产业格局。水产产业立足现有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形成沿海海洋渔业产业带、内陆山区淡水渔业产业区、沿海防护林发展带。林业产业逐步构建了“双带三线多点”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四、投资建设成就大,基础设施功能升级 

2000年,福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5亿元,2015年增至百亿级,至2017年累计投资达1434亿元,2000-2019年年均增长20.4% 

形成水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温福铁路通车,宁武高速福安段通车,白马铁路支线顺利开工,建成港口泊位21个,“一港一铁二纵四横”的交通主骨架初步形成,新增、改造提升公路1130公里。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92亿元,连续四年居宁德市第一。“十二五”末福安市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三纵五横”的国道及省道公路网络,公路网逐渐呈现“树”状结构,成了依托白马港通江达海、南北延伸、辐射内陆的交通网。2018年末,全市拥有高速公路里程146.68公里,拥有11个一般(枢纽)互通。

能源生产供给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后,陆续建成宁德大唐火电厂一、二期工程,新建2220KV变电站、5110KV变电站,全市电力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并建设完成城东水厂、湾坞水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生产生活保障基础设施。

五、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创新氛围浓厚。2019年末全市有省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共14家。获得认定的各类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2家、省级6家、宁德市级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家。全年发展各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33人(其中省级49人、宁德市级30人),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213人,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2人,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服务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83家,科技特派员服务足迹涉及216个行政村,服务领域涉及农业推广、工商管理、畜牧、水产等多个行业领域。

市场消费日益繁荣。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8亿元,总量居宁德市第三位,比2000年增长6.7倍,年均增长11.3%“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2016年电商企业开始纳入福安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 2019年纳统电商企业数量增加到41家,比2016年增加了18家;2019年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共实现商品销售额12.59亿元,同比增长14.8%,占联网直报零售额的59.2%

六、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打造全域景区化大花园 

脱贫攻坚走在前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贫困人口20.45万人。到2018年,现行标准的所有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近年来完成造福工程搬迁人数7.8万,整体搬迁自然村500多个,实现1800多户连家船民岸定居。2019年,福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6,是除霞浦外在沿海区域中收入差距最小的县域。 

新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仅为41.2%。“十二五”以来,全市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提升至57.84%2019年,城市化率提升至64.9%,居宁德各县市区第二位,比宁德高7.3个百分点。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全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行动竞赛,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八个一”规划,实施现代设施葡萄产业园、溪柄田园花海、穆阳溪谷国家农业公园、坦洋工夫智慧茶谷、福安农垦多彩田园“五朵金花”和廉村-穆阳片区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建成9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144个宁德市级生态村。开展屋顶彩钢瓦违建拆除专项整治、高速高铁沿线环境整治、28个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161个行政村改水改厕、130个村庄垃圾治理和251个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七、环境治理久久为功,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福安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尤其是环三都澳区域,更是世界少有、国内仅有的深水良港。“十一五”以来,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水质持续改善。城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为69.7%,绿化程度达到94%。“十一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101.62平方公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人民生活发生巨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消费层次提升。福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0年的4511元增至2019年的2649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3084元增至2019年的14505元。依据调查队的住户调查,2000年,城镇居民在娱乐文教服务方面的人均支出为461.63元;2013年,城镇居民在娱乐文教服务方面的人均支出为1777.91元,比2000年增加了1316.28元。

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毕业生数增加至2019年的27840人。全社会从业人员从2000年末的22万人增至2019年的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4%以内。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2019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别增至89381人和11365人,全年城乡居民综合参保率达99.02%,制度覆盖率达100%。卫生机构数增至2019年的31个(不含私立),医疗机构床位数由1990年的966张增至2019年的2172张。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提升。

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市拥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在2018年全市基本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调整置换,统筹利用古厝、祠堂、礼堂、戏台等基层文化阵地,打造特色版、升级版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泛开展文化传讲、传承、传播、传习等活动。

 

 

(执笔:福安市统计局 魏玲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