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山纳海二十载 霞浦发展焕新颜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10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9′~27°6′,东经119°46′~120°23′,素有“海疆重镇、闽浙要冲”之称。依山面海,为沿海丘陵县,全县土地面积1498.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5公里,大小岛屿411个,浅水、滩涂265万亩,是闽东千里海岸线上的明珠,是福建省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的沿海县域。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6个乡,2019年末总人口55.09万人。是福建省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拥有“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被评为中国摄影圣地、中国海钓基地及中国自驾游旅游基地。

  新世纪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霞浦县发挥山海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着力跨越发展。20年过去了,霞浦城区高楼林立,乡村宜居宜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稳步调整

  新世纪以来,霞浦县通过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海洋和港口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加速转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建设迈入新篇章,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国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2000年,霞浦县生产总值(GDP)31.62亿元,“十五”期间GDP总量近200亿元,“十一五”期间总量超350亿元,10年间,GDP年均增速为9.2%,2011年,GDP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3.28亿元,2017年突破200亿元,达214.6亿元,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254.61亿元,是2000年的5.2倍,年均增长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462元,是2000年的5倍,年均递增8.9%(见图1)。

  

  图1  2000—2019年霞浦县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

  农业发展成效斐然。2000以来,霞浦农业向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步入平稳,霞浦农民由温饱向“小康”迈进。200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3.84亿元,19年间年均增长3.2%,201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37亿元(见图2)。作为渔业大县,2019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到45.63万吨,渔业产值103.5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2.6%。现代农业扎实发展。20年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标准化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扎实发展,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格局。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全省23个粮食自给工程县、国家“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省推广秸秆氨化饲养牛羊的10个试点县之一和“全国菜篮子工程产品生产先进县”

   

  图2   2000—2019年霞浦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图

  工业转型优化发展。21世纪以来,霞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业集中点,形成以水产品加工、汽摩配件、制造业为主的五个工业园区,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转型,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0%、 21.5%、16.6%。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17年达156亿元。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依托丰富的山海资源,霞浦大力发展以水产品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业,2015年以来,霞浦列入省市重点技改项目33个,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荣誉称号。我县企业共获得23枚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钦龙食品公司“KLF”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共兑现县级奖励金100多万元。

  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新世纪后,霞浦城乡建设步伐加快,连接新城区的县城太康路拓建工程全面展开,新城区路网建设全面启动,新城区商住、住宅小区和城市公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活跃的态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69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2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1.4倍,“十三五”期间保持高增长,各年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4年年均增速达14.6%。城市功能不断提升。2000年,城区以茶亭头为中心,20年间,城市路网、供水、供气、公共停车、市政管网等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先后建设48个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城市经济中心逐步东移。2019年,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1.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为101.14公里;城区供水管道总长度161.09公里全县共敷设燃气管道约104.1公里,接驳21个小区,具备通气条件20000户,已通气5168户;全县公共停车泊位1539个(不含路内停车位)。

  财政实力逐渐增强。2000年以来,霞浦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城区土地实行“一级垄断,二级放开”;加快新区建设步伐,繁荣第三产业;搞好园区建设,吸引投资兴业;扶持三蔡(海带、紫菜、榨菜)、竹木、水产、茶叶等资源型加工业,巩固和开辟基础财源和新兴财源。“十五”时期公共财政总收入为6.89亿元,年均增速9.5%,“十一”时期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总收入14.50亿元,年均增速达19.4%,其中,2014年财政收入首次超10亿元,“十二五”时期财政总收入达46亿元,年均增速22.3%,“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2.89亿元,是200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13.7%(见图3)。

  

  图3  2000—2019年霞浦县公共财政收入变化图

  产业发展日趋协调。2000年以来,各项政策逐步实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改观,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生产结构逐步协调。至2019年,霞浦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44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递增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11亿元,是2000年的9.4倍,年均递增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06亿元,是2000年的7.4倍,年均递增11.1%。三次产业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00年的44.3︰18.4︰37.3调整为2019年的26.5︰27.5︰46.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1和8.7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见表1)。

  表1  2000—2019年霞浦县三次产业结构(单位:%)

   

  基础建设跨越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建设跨越发展。2000年,霞浦公路总里程611公里,其中,达到次高级公路标准的新铺沥青路面里程达到186.6千米。“十五”时期,修筑农村“小康路”,启动闽东机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2003年福(鼎)宁(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霞浦全面融入“环三”一个半小时交通圈。2009年,纵贯霞浦的温(州)福(州)铁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霞浦的交通面貌。赤岸大道连接线、牙城至杨家溪公路、六一七路东关段改造路段、国省干线霞浦东冲至火车站段、体育北路、盐田至溪南疏港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路网功能不断优化,初步形成集铁路、水路、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至201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45.6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86公里;二级公路通车里程88.34公里。货运量386万吨,是2000年的2倍,年均增长3.7%;货物周转量150787万吨公里,是2000年的2.8倍,年均增长5.5%;客运量777万人次;港口方面,以溪南、三沙及东冲作业区为主,特别是三沙作业区,承担着宁德对外开放港区的重要功能,港口货物吞吐量13.61万吨。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陆岛交通码头33个。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新世纪以来,邮电行业开始深化改革,努力推动创新,一卡通流行,互联网宽带逐渐普及,手机电脑更新换代。至2019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46987万元,比2000年的12227万元增长了2.8倍;截至2019年末,县内电话用户50.11万户,比2000年增长5.8倍。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5.2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6.9%;互联网宽带用户已达17.37万户,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3.5%。

  旅游业态日益丰富。2000年以来,霞浦县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向国内外推介旅游产品,培育霞浦旅游产业,全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日益提高。进入21世纪,通过挖掘创意,滩涂摄影、滨海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05年,接待游客48.3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元,至2019年,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达615.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75亿元。标准化创建工作持续推进。霞浦滩涂被冠以“中国最美滩涂”的美誉,位居“中国十大风光摄影胜地”之首,“花竹日出”“沙江S湾”等享誉海内外。霞浦入选“中国摄影地”和福建首批“摄影目的地”;杨家溪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溪南半月里文化村落被授予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并获评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拾间海”民宿获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民宿“地道体验奖”,获评“中国最具品牌个性民宿”“中国好民宿”称号。霞浦县“摄影胜地,度假天堂”品牌逐步树立。

  居民收入逐年提高  民生保障切实增强

  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8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4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035万元,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504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6元,是农村收入的2.2倍,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次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2019年,霞浦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02元,是2000年的6.2倍,年均增速10.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1元,是2000年的6.1倍,年均增速10.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4161元,是2000年的5.0倍,年均增速8.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28亿元,是2000年的19.8倍,年均增速达到17.0%。农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2019年我县松港街道佳湖、柏洋乡吴洋等19个村庄列入省、市宜居环境建设工作要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户;完成长春、溪南、沙江、盐田等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厂区建设和部分污水管网铺设;完成镇乡村公厕建设43座,户侧改造17500户,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

  民生保障切实增强。2000年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得到改善。2019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职工41285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8856人、企业单位32429人;2019年全年共收取养老保险基金32938万元。截至2019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3600人,2019年全年实发养老金48081万元。截至2019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38402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4011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1.29万人,领取养老金的8.09万人,实发养老金13056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2005年末的1.8万人减少至2019年末的1.2万人。年投入保障资金,2005年为1066万元,2018年增加至7469万元。全年投入救济资金由2005年的37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495万元。截至2019年,享受农村临时救济4776人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历年保障性住房实际建设总计8080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房)2696套已全部配租;经济适用房1096套已配售1031套,剩余65套由国投公司装修后作为周转房租用给核电公司;限价商品房915套已销售643套,剩余安大限价房272套正在销售中;城镇棚改区改造2754套已建成2572套,剩余野猫岭棚改182套正在建设;垦区林区改造239套已安置;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80户已实物配租。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经贸不断扩展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00年后,霞浦县经营环境不断优化,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3亿元,2006年实现翻一番,2011年实现翻两番,突破40亿元,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5亿元。2000—2019年年均增长12.5%(见图4)。在201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4.51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74亿元。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7.26亿元;餐饮收入额11.99亿元。按规模计,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及限额以下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3%和82.7%。

  对外经贸不断扩展。2000年,全县拥有自营出口企业10余家,韩国水产品公司设立霞浦办事处,全县出口总值643万美元,“十五”时期出口总值2649万美元,“十一五”时期对外经贸不断扩展,出口总值达8785万美元,年均增速36.4%,“十二五”时期对外经贸继续快速扩展,2012年,突破1亿美元,2014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全县出口总值超8亿美元,年均递增高达52.1%,出口产品以水产品、工具制造、电气机械、竹木工艺等为主,2019年,全县共有35家企业出口,全县出口总额26.32亿元,其中水产品出口量占比近80%。合同外资总金额51.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1万元。  

  

  图4 2000—2019年霞浦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图

  教育卫生同步提升  文体事业持续发展

  2000年后,经济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形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良好格局,科教文卫事业焕发生机。通过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霞浦县科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至2019年末,全县拥有工程、农业、水利、卫生、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10326人,其中有高级职称933人、中级职称4209人。

  教育水平提升。2000年起,全县中、小学内部管理机制进行全面改革,中小学布局趋向合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县文盲率降10.4%,2010年,文盲率降低为2.1%。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中(中专)文凭以上的人口由2000年的3.1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5.2万人,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2000年仅5965人,2010年,达到1.5万人。幼儿园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58所,在校学生数87147人,毕业生20019人。其中,小学49所,招生数8163人,在校学生数44067人,毕业生5633人;普通中学23所,招生数7797人,在校学生数21996人,毕业生6506人;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1920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82人。2019-2020学年度,幼儿园适龄幼儿入园率 98.1%;小学学龄入学率100%,小学毛入学率100.3%,小学六年巩固率98.5%;初中学龄入学率98.9%,初中毛入学率106.1%,初中三年巩固率10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2%。目前,全县拥有已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4所,拥有省级示范园3所、市级示范园7所、县级示范园12所。高中教育优质发展。2000年后,县教育部门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将一节课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教学方面,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的学习新方式,2005年,本科上线率26.8%,随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学教育持续优质发展,2019年高考创佳绩,本一上线率26.5%,本科上线率73.1%,本一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霞浦县的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学艺术等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2000年全县卫星电视地球站104个;2008年突破1000个;至2019年达到4800个,村通播率由2000年的12%逐步提高至98%。2019年,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县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1个,拥有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2019年全年各类艺术表演场次180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由2000年的2.4万册增加到20万册,图书馆年外借量由2005年的1.6万册次增加到18.8万册次。 在这期间,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文化馆,“霞浦畲族小说歌”被批准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保护项目,诗人汤养宗《去人间》诗集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汤养宗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福建诗人,《大京村志》列入首批中国名村志丛书。

  医疗体系逐步健全。2000年以来,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卫生设备逐步完善,卫生技术逐步提高,2019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69个,其中县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14家;病床位数1899张,是2000年的2.8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56人,其中医生716人;全县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41张,是2000年的4倍;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5人;已设置医疗点的农村274个,乡村医生357人。医疗卫生建设稳步发展,县医院新院、精神病医院二期、溪南卫生院扩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168个、中医馆10个。新建农村幸福院20个,县社会福利中心投入运营。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2003年,郑乃东、王晓华同时获得“象棋大师”称号,2005年,全县共有各类运动员635人,其中,田径运动员140人,乒乓球运动员60人,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霞浦休闲海钓大赛、福建霞浦(三沙)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二十届“徐章铎杯”海峡两岸足球邀请赛、霞浦旅游形象大使大赛,顺利承办福建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宁德市第五届运动会游泳比赛,联合意大利·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举办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霞浦一中高中男子、初中女子足球队分别荣获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一等奖,U16男子足球队荣获“我爱足球”福建赛区冠军,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赛获第四名。全年共举办运动会场次82场,参加运动员2.9万人。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1金2银2铜;省级比赛获得5金7银7铜。

  回望20年历程,霞浦经济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展望未来,霞浦人民将坚定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谱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执笔:霞浦县统计局 郑惠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