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二十载 古田蝶变硕果盈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16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古田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发展机遇,砥砺奋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20年,古田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日趋殷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  综合实力韧性增强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进入21世纪以来,古田县始终以建设开放型山区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的战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引擎,促进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5.5倍,年均增长9.4%。全县人均GDP592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6.6

倍,年均增长10.4%


1  2000-2019年古田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2000年以来,古田县持续调整、改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从2000年的8.73亿元、6.7亿元、9.0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6.85亿元、52.05亿元、97.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5%12.4%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727.436.9调整为2019年的23.826.549.7,三次产业发展由“三一二”转变成“三二一”格局,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  2000年及2019年古田县三次产业比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200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1.21亿元,到2019年达到11.91亿元,迈上十亿大关,是2000年的9.9倍,年均增长12.8%。财力增加为推动古田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1.7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8.53亿元,年均增长15.8%,年均增速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速3.0个百分点。

 

农业迈向现代化  食用菌优势支撑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发展生产商品的积极性,古田县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食用菌、水果、淡水养殖等鲜明的优势主导产业,获得“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红曲之乡淡水渔业先进县等称号,“古田银耳”、“古田水蜜桃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长4.6%

食用菌辐射效应明显。古田县银耳、香菇等多种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银耳产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有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古田之誉。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食用菌生产逐渐呈现生产大众化、区域化、周年化、专业化、品种多样化和产品市场国际化等特点,带动了全县70%以上的劳动就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古田经济形成重要支撑。2019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达120亿左右;产量(干鲜混合)12.53万吨,是2000年的6.0倍,年均增长9.9%;产值49.46亿元,较2001年增加43.48亿元,实现大幅增加,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7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纯收入) 18894元,连续16年保持全市第一。

 

3  2000-2019年古田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速

 

工业经济蓄势待发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发展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以后,古田县食用菌加工业、石材业、药业和水电业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古田四大主导产业。近年来,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古田县坚持绿色发展,淘汰高污染及落后产能企业,特别是2017年清理石材加工企业166家,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188.39亿元降至2017年的91.34亿元;2018年关闭、改造食用菌加工企业161家,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截至2019年,工业企业达1869家,新增规上企业23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0%;引进盛泰华生物科技等工业项目14个,总投资31.8亿元;备案技改项目22个;新备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转型升级动能积蓄。古田县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工作主线,把产业作为强县之本,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全县着力打造“一心两翼”三大工业片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园区配套日益完善,产业项目接续落地,宁达汽配园等13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中心片区古田食用菌产业园西区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北区标准化厂房即将交付使用,引进盛养、闽越等4个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东部片区大甲工业集中区南部新区启动实施,引进年产10万吨再生铝等4个项目;南部片区黄田工业集中区三通一平工程开工建设。全县狠抓企业培育等工作,引进杉杉科技、美佳再生铝等一批实力雄厚、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培育福大百特、古田药业,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环保型产业;鼓励食用菌、果蔬、红曲等特色产品向专精深发展,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  2000-2017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服务业市场活力释放  商贸旅游齐头并进 

 

商贸市场蓬勃发展。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古田县消费品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新兴业态、多种新商业模式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新格局。城市商业综合体、连锁超市、便利店、网上购物、外卖、快递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从无到有,不断涌现,带给人们全新的购物体验和消费观念,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10.1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94.39亿元,年均增长12.3%201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淘系(淘宝、天猫)店铺数量1400多家,成交额约16.72亿元,同比增长约19.7%;新引进京东、云集等电商平台,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外贸出口迅速拓展。从2000年的431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4.56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0871万美元),年均增长22.7%


5  2000-2019年古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旅游配套日益完备。古田县是千年古县,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翠屏湖、临水宫、溪山书画院、千年古刹极乐寺等主要景区景点。2005年被省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县。2019年,全县共有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配套持续完善,首条景区直通车(金翼之家至翠屏湖专线)开通运营,临水宫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竣工验收,高铁北站晴雨走廊公共停车场及景观提升工程等工程完成建设。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205.83万人次,同比增长23.9%;旅游总收入19.13亿元,增长36.9%

 

交通网络日益发达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进入21世纪以后,水口闽江大桥、谷水公路、古谷公里、宁古公路、合福高铁、京台高速等相继竣工通车,山海协作步伐加快,拉近了古田与外界的距离,古田成为宁德唯一设有高铁站点的山区县,极大地改观了出古田就须翻山越岭的滞后交通局面。全县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全县有公路627条(含高速、国省干线等),总长2198.51公里;客运量415万人,周转量45128万人公里;古田高铁北站旅客发送61.23万人次。14个乡镇(街道)均已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281个行政村中130个已通达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全县境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建设投资7.1亿元(不含高速公路项目),宁古高速取得突破性进展,确定采用政府收费还债建设模式进行A1标段动工建设。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设施领域投资持续增加,水利、通讯、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2019年,全县共完成水利投资1.76亿元,全县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治理水土流失2.69万亩。截至2019年末全县共有固定电话用户5.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03万户,互联网用户11.16万户;城区绿地覆盖面积330.5公顷,造林绿化9509亩;全面完成行政村改厕改水,累计改水279个村(居),改厕6110户;新改建供水管网4公里、雨污管网13.49公里,新增城区停车位302个。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开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9.8%提高至2019年的48.8%

 

民生保障持续加力  美好向往逐步实现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2000年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了千家万户,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完善。2019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51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325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02544人,工伤保险参保 2608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10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70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40人;共组织开展5场大型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以往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消费方式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生活逐渐富裕,幸福感明显增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604元和2950元增加至2019年的33746元和18894元,分别增长5.0倍和5.4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分别由2000年的4325元和2066元增加至2019年的22315元和13454元,分别增长4.2倍和5.5倍。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6.5%降至2017年的36.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8.4%降至2014年的39.6%。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12.08平方米和25.52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41.79平方米和61.4平方米,分别增长2.5倍和1.4倍。


6  2000-2019年古田县农村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脱贫摘帽迈入小康。201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古田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对照要求,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退出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019年,全县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顺利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摘帽不摘帮扶。2019年,全县825名帮扶干部继续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多样化帮扶,扶持3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支持贫困村提升工程30个;累计为89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7亿元、小额贷款贴息资金405.25万元;发放各类助学金233.4万元,受益困难学生806人次;共投保产业扶贫保险420户,总保费59.07万元。

 

 

公共服务量质提升  科教文卫繁荣向上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一直以来,古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自2000年起,古田成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首届示范基地协作网成员之一,至今共承办10多次发展中国家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82项,投入资金1331万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明显增加,分别由2015年的80件和67件增加至2019年的191件和128件,是2015年的2.4倍和1.9倍。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古田县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目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荣获 义务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省级课改先进县等称号。截至2019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12所,教职工4322人,毕业生12198人,在校学生49485人。小学学龄儿童、初中入学率均达100%2019年,古田共投入教育事业经费5.7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20.3%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古田是全国文化模范县,从上世纪90年代获此殊荣保持至今,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完善,文化体系建设有力推进。2019年,古田组织举办“今昔巨变辉煌见证”新老照片征集及展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古田县爱心公益联合会成立5周年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文娱生活;大力推动实施“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等工程,改编《天女散花》、《陈靖姑》、《忆十八》等系列剧目,累计开展惠演98场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旅游节及陈靖姑信俗文化两岸交流活动。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1990年,古田县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2009-2012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古田积极为国家队和省队培养、输送运动员,涌现出奥运会、世界杯冠军李成伟、阙志城、黄志鹏等优秀运动员。2019年,参加市第五届运动会获得463426铜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2019年,全县体育协会组织17个;共组织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乒乓球比赛、GTBA周末篮球赛、冬泳比赛等群众性比赛、活动共300多场次。

医疗体系不断健全。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大幅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数25个;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1697人;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392张,较1990年增加了776张。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启古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执笔∶古田县统计局 黄巧银、陈佳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