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喜迎撤地设市20周年(归档)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霍童溪、古田溪上游,介于东经118°41′~119°13′、北纬26°44′~27°10′,东南与蕉城区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市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县土地总面积约14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宁德市撤地设市2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屏南县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万众一心,携手共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退出,不断展现屏南新风貌。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提升。撤地设市以来,屏南改革开放进程稳步迈进, 经济总量2001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4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上年增长10.5%,增幅分别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9、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三位。与2000年对比,实际增长5.1倍, 年均增长10.0% 。其中,“十五”时期、“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增长。(详见图1)
人均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90元; 2005年突破1万元大关;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62995元,折合成美元,超过8000美元,达到9123美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0.1%,是2000年的7.3倍,年均增长11.0%。
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屏南县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财政实力稳步提升。2006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6.64亿元,总量居山区县第二位,是2000年的14.4倍,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3亿元,是2000年的12.9倍,年均增长14.4%。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屏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2000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为36.8:23.3:39.9。撤地设市以来,屏南县紧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致力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三次产业比例16.2:27.7:56.1,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2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4.4个和16.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撤地设市以来,屏南县注重农业产业转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粮食为主转向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粮、菌、菜、林、果、畜、渔等多种产业。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201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幅居全市第一位,扣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的1.7倍。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8亿元,比增4.7%。截至2019年,全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4.9万亩,完成补充耕地9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1.51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双溪牡丹园、摩斯新型园艺基质开发、龙漈花海、上凤溪多肉等一批花卉项目签约落地或投产,新增花卉种植面积800亩。花卉作品在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暨中国(福建)花卉精品展上获5金4银8铜,闽卉园艺成为全市首个取得自主出境种苗登记备案的企业。“惠泽龙”红曲酒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展出,并入选“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指定用酒”。屏南小种红茶、岩头云雾绿茶获国家五星茗茶。秋田农牧入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名单。新增“三品一标”5个,“屏南锥栗”“屏南鸳鸯果”“屏南山羊”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撤地设市以来,屏南进一步推进“工业富县”战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化工、电力、竹木加工、黄酒制造、混凝土制造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产业格局。2019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9%,增幅居全市第二位,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实际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14.0%,高出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50亿元大关。十九大以来,屏南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淘汰一批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整合优质工业;在主动降速的同时,狠抓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工业总产值55.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0年的12.6倍,年均增长16.1%。2019年实施工业项目16个,完成投资7.4亿元;实施技改项目7个,完成投资3亿元。时代新能源、瑞幸咖啡有望于2020年投产入库,屏南工业支撑持续增强。
服务业长足发展。撤地设市后,屏南服务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03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达到50.2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的6.2倍,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201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五成,达56.1%,居全市第一位,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屏南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支柱,撑起了地区经济“半壁江山”。大型商超、城市综合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文创产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交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邮政业、通信业、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也快速壮大。
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撤地设市后,屏南注重“扩投资、增后劲”,促使项目建设持续加快。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85亿元。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34个;24个省市在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
交通建设突破提升。撤地设市后,屏南的交通一改故辙,由原本闭塞落后快速转变为四通八达。“十二五”期间到“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14个交通类项目被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总投资约104.8亿元。2012年,宁武高速公路屏南连接线竣工,开启了屏南县高速公路的崭新历史。2015年,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实现“镇镇有干线”目标,形成县城到各乡镇的县域“半小时交通圈”。2018年,海西高速“屏古联络线”通车,省会福州到屏南的车程缩短为一个半小时左右,为打造省会后花园城市开创了新局面。截至2019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2019年屏南实施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个,完成投资6亿元。城区路灯改造与强电缆化工程一期、河道污水收集工程一期、一中立体停车场和城区LNG储存气化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公共停车位150个、公共充电桩38个,新建城区污水管网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0年,屏南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635元。通过把握撤地设市的机遇,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城乡居民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过两万元,达21264元。2019年,屏南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9元,是2000年的6.2倍,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21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8.8%。2019年,屏南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4151元,是2000年的9.3倍,年均增长12.5%;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52.07亿元,是2000年的18.0倍,年均增长16.3%。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4年,屏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亿元大关; 2011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9年,屏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2亿元,是2000年的9.8倍,年均增长12.8%。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改变曾经“屏南屏南,又贫又难”的窘境,屏南人民政府不断探索,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完善“三保障一兜底”政策体系和稳定增收长效机制。2017年屏南县脱贫攻坚成效年度考评全市第一,金融扶贫和文创扶贫获全市机制创新评比第一。2018年屏南县作为全国11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屏南县农信联社被评为“全国金融十佳精准扶贫机构”。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农村改革试验区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大数据信贷扶贫经验在全国扶贫小额贷款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59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90年的30.6倍,年均增长12.5%。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屏南县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19年末,全县普通中学1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18所、幼儿园20所;全县中学、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总面积为31.99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13.76万平方米、幼儿户外活动场所1.84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568间,计算机3417台;图书53.44万册,电子图书23680册。居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末,全县幼儿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1%,比2012年提高4.03个百分点;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4%,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8.6%。从2012年开始,屏南在全市率先实施义务教育营养午、晚餐工程,建立营养餐保障机制,引进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在全县开展评选“爱心教师”“寄宿生关爱工程、嘉里郭氏生资助”等活动。先后建成实验小学搬迁工程、实验幼儿园搬迁工程。2019年,屏南一中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创省一级达标校工作有序开展。新蕾幼儿园、甘棠幼儿园投入使用,屏城和熙岭幼儿园通过验收。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19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77个,卫生机构病床位755张和卫生技术人员792人,共有6家规范化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0%,全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6.0%。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精神病院二期、疾控中心实验室综合楼主体、县医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建成,8个乡镇卫生院项目加快推进,完成33个村卫生所“海云工程”试点推广和12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一体化村所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
旅游品质稳步提升。屏南拥有独特的生态气候优势,域内的白水洋景区被誉为“奇特景观”和“天下绝景、宇宙之谜”,获得国家、省、市级多项荣誉。屏南人民紧跟宁德撤地设市的步伐,立足本地实情发挥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屏南县依托白水洋·鸳鸯溪
“文创+”助推乡村振兴成绩斐然。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引领和激励下,屏南人民积极探索村落文创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形成 “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发展模式,乡村文创呈现新格局。建成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前汾溪中国美院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等一批文创项目,龙潭-四坪、厦地-前汾溪、双溪-前洋等文创基地集聚发展。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经验列入省委深改办改革典型复制推广案例并上报中央深改办。屏南县先后承办中组部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专题班、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文旅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扶贫双创人才培训班、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现场会等活动。2018年,龙潭村成为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直播连线点,获得“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评价。 2019年,新华社将龙潭村作为全国四方位代表之一,向全国人民表达新年祝福;《中华民居》杂志将“龙潭模式”誉为文创激活古村的“中国样本”。全县开启乡村文创产业项目化运作,启动乡村艺术酒店、生态体验馆、乡村郊野养生公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实现“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双向驱动,乡村发展焕发新活力。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近年来,屏南籍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取得骄人的成绩。2014年,高淑慧荣获第十届世界青年跆拳道锦标赛女子
砥砺奋进新时代,同心铸就新辉煌。屏南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高质量推进县强民富生态美的山区发展一流县建设而努力奋斗。
(执笔:屏南县统计局 潘家华、韩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