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喜迎撤地设市20周年(归档)
2000年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寿宁县委、县政府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带领着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立足县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改变寿宁县经济相对滞后的状况,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寿宁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86亿元起步,在1994年、1996年、2012年一路突破五亿、十亿、五十亿元,再到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达 100.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6.0倍,年均增长9.8%。分产业看,2019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6.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4.88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3.5%;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4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2.66亿元的15.5倍,年均增长15.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3.70亿元的11.1倍,年均增长13.5%。2019年寿宁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57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4308元的7.3倍,年均增长11.0%。
图1、1990-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增速
(二)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9年,寿宁县全县财政总收入达5.13亿元,是2000年0.41亿元的12.7倍,年均增长14.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11亿元,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12.7%。2019年,寿宁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亿元,是2000年1.05亿元的20.2倍,年均增长17.1%。财政收支高速增长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次有效提升
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寿宁县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三次产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动能明显转换。
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1.8%下降到2019年的16.6%;第二产业比重持续增大,由占比24.3%逐步增长到39.8%;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逐步提高势态,由2000年的占比33.9%逐步提高到2019年的43.6%。三次产业格局逐渐由“一、二、三”转变成了“三、二、一”,第三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持续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巩固,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发展。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
宁德撤地设市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施行,取消农业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寿宁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经济活力日趋增强, 生态、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得到稳步发展。
1、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9年,寿宁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24亿元,是2000年7.89亿元的3.59倍,年均增长6.9%。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2019年寿宁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近年来,先后获得了中国富硒富锌农业示范县、全国重点茶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使寿宁农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图2、1990-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巩固茶产业发展。茶叶是寿宁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2019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9万亩,茶叶产量1.9万吨。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是2000年的1.5倍和2.6倍,年均分别增长2.1%和5.1%。
3、特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寿宁县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发展生态硒锌产业,加强特色农业发展。做大做强“下乡的味道”和寿宁高山茶、生态硒锌农产品,2019年新增硒锌农产品种植面积4000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省级龙头企业10家,其中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立寿宁县“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示范合作社13个,建成1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和2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
(二)第二产业不断增强,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201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7亿元,是2000年1.91亿元的13.0倍,年均增长14.4%。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000年1.3亿元的35.7倍,年均增长20.7%。现代工业换挡提质成效日趋明显,工业结构日渐完善,支柱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寿宁人民依靠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先后创办了一批具有现代技术装备和一定生产规模的工业企业,花茶、线毯、铁挂锁、眼镜片、白炭黑、梦龙春酒等颇具特色,享誉国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纪之交,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富县”战略,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营造优良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力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寿宁工业在走过一段低谷后,又步入了一个较快较好的发展时期,电力、食品、冶金、工艺、建材5大优势产业被确定为主导产业,际武、武曲、南阳等工业园区和托溪石板材开发悄然崛起,镁硅系列、工艺玩具、紫砂陶艺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不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等一系列困难,寿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唱响“大下党、大三祥、大城镇”三部主题曲的发展战略。坚持低碳、循环、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方向,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凝聚经济增长新动能,保证了工业稳中有进、进中育新的良性发展。出台工业新材料全产业链扶持政策,三祥新材电熔氧化锆改造升级项目建成投产,锆镁新材料系列项目签约落地,三祥科技园二期启动建设。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兴起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寿宁县第三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2019年,寿宁县第三产值增加值达43.79亿元,是2000年3.70亿元的11.8倍,年均增长13.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3.9%上升到43.6%,形成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其他服务业等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1、客运物流快速发展。2019年全县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16亿元,占GDP比重的2.1%。全县客运量达260.9万人,旅客周转量达1.09亿人公里,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2.1倍,年均分别增长5.5%和4.0%;全县货运量达400.2万吨,货物周转量达8.07亿吨公里,分别是2000年的9.5倍和6.8倍,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0.6%。
2、金融市场急速壮大。2019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9.26亿元,是1990年4.0亿元的19.8倍,年均增长17.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1.52亿元,是2000年2.78亿元的18.5倍,年均增长16.6%。
3、旅游产业飞速成长。2019年,大力推进下党红色旅游区、三峰公园景区、银山花田旅游景区、梦龙天池景区、水洋花园建设。推进廊桥文旅小镇建设,文旅小镇通过市级验收,成横石景区玻璃天桥建设。2019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0万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1、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寿宁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近年来,犀溪、平溪、凤阳、清源等四个乡镇,陆续完成了撤乡建镇工作,寿宁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2019年,寿宁县常住人口17.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3.84%,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5.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2019年寿宁县户籍人口为26.5万人,相比1990年25.4万人,户籍人口增加了1.1万人;2019年寿宁县户籍城镇人口为8.9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3.8%,与2002年户籍城镇人口4.5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84%相比,户籍城镇人口增加了4.4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9年寿宁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9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023元,是2011年13308元的2.1倍,年均增长9.7%;2019年寿宁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59元,是2000年2714元的5.7倍,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基础建设日益完善
1990年以来,寿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是2000年2.3亿元的10.4倍,年均增长达13.9%。2019年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项目投资额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公路交通日趋完善,出行更加便捷。寿宁从1455年建县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没有一寸公路。“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的民谣,真实反映了寿宁交通闭塞、道路储的艰难特点和历史状况。1958 年福寿公路建成通车,改变了我具没有公路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末,修通闽浙边界省、县际断头路和老、少、边、穷的乡村公路,铺灌沥青路面23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机耕路)、乡乡通油路,县乡道路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8月全长71.04公里的双湖二级公路建成投入使用,使我县由原来的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区位,向闽东北与浙南之间交通小枢纽的有利区位转变,使交通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转变。2003 年至2008年,我县共完成建制村通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建设项目142个659.33公里,提前两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随后,2009年寿宁至庆元二级公路复工建设、2010年寿宁至政和二级公路开工建设等,交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交通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转变,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12年9月28日福寿高速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县高速时代的到来,建设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新交通进入全面提速阶段。至2018年底,全县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1443.1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131.8公里、省道70.4公里,县道171.9 公里,乡道637.9公里,村道389.1公里,初步形成了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2、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寿宁旧城区坐落在一块“夹皮沟”化的带状山间谷地,地域条件的制约,使得长期以来县城难以做大做强,发挥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有的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寿宁县修建了环城公路: 90年代开展旧城改造工程和茗溪新区开发工程,拓宽了城区的胜利街、解放街、工业路和人民路,建成了茗溪新区。2007年,新一任县委、县政府班子在谋划全县更好地融入“海西”和“环三”战略中,就县城发展,提出来要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拉大城区架构,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县城品位,确立了“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目标定位和东扩南移、打造“一城两区”的规划思想和发展“路线图”:在开发县城东部新区的同时,把南阳作为县城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以鳌阳为政治中心、南阳为经济中心,构建“一城两区、两镇同城”格局,拓展城关规模,优化城关布局,增强城关综合承载能力和工业集中区能力,形成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发展核心,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这一规划构想和发展 “路线图”,2008 年初,县城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率先启动,经过10年来紧锣密鼓地奋力攻坚,累计完成投资数十亿,一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一城山水半城湖” 的美丽新城已拔地而起,城市建设在拉开框架中展露新貌。县城面积从1978年的1.23平方公里拓展到8.9平方公里。2019年,寿宁县着力唱响“大下党、大三祥、大城镇”三部主题曲,着力推进县城东部新区二期工程。建成后,县城面积将进一步拓展到17.2平方公里。
五、内外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悄然转变
宁德撤地设市以来,伴随着寿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逐渐从过去的温饱型消费模式向现在的生活质量型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消费在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居住、教育和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在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比重逐渐上升,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受国家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的影响,寿宁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增长动力增强。2019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6亿元,是2000年4.2亿元的7.9倍,年均增长11.5%。
图3、1990-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2000年以来,寿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县社会保障提质扩面,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寿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改进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质扩面。2019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1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4亿元,公共安全支出0.9亿元,教育支出3.9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1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0.97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38亿元,城乡社区支出2.75亿元。
2、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摘帽。2019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重要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大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感恩奋进,攻坚克难,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摘帽。2019年6月20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宣布我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952户12166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全县47个贫困村已全部完成退出。
3、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19年,全县普通中学共有16所,比2000年多1所,专任教师952个,比2000年多140人,全年招生3675人,在校生10526人,毕业生3303人;职业中专1所,专任教师95个,招生214人,在校生502人,毕业生174人;小学18所,专任教师948个,招生2153人,在校生12960人,毕业生2489人;幼儿园22所,专任教师291个,入园1349人,在园4415人,离园1843人。
4、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8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14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卫生执法机构1个。共有村级卫生所160个,诊所19个。全县医院在编床位926张,是2000年的2.7倍。千人均床位5.09张。全县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60人,其中,注册医生271人,注册护士39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97人。
5、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截止2019年底,全县拥有科技型企业16家;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全县全年申请专利164件;专利授权101件。全县全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387人,R&D投入经费0.78亿元。
七、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2019年,我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编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9年正式获评“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色发展成为最强音,寿宁朝着加快发展绿色崛起目标昂首前行。全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9公顷,治理废弃矿山10个,对不位于“三区两线”的12个废弃矿山采取自然复绿措施,4个矿山实施土地复垦与生态综合治理,其余9个矿山均编制完成治理设计方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卓有成效。全县共排查企业150多家次,立案处罚造法企业14家,下发整改通知书39份,有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结果为基本稳定,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武曲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在宁德撤地设市20年来,寿宁的发展历程,饱含曲折和艰辛,同时也充满欣喜和自豪。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载春华秋实,寿宁人民继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寿宁、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