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二十载 生态周宁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43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周宁地处闽东北鹫峰山脉东麓,东临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部与蕉城交界,西南部与屏南隔溪相望,平均海拔800米,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全县土地面积1047平方公里,下辖63乡、147个行政村(社区)。截至201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1.26万人。

宁德撤地设市20周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周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周宁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8.08亿元;2003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0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40亿元大关;

 

2019年突破70亿元大关,达72.44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5.5,年均增长9.4%。分产业看,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88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6.48亿元,是2000年的9.6倍,年均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38.08亿元,是2000年的4.5倍,年均增长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220元提高到2019年的5889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7倍,年均增长10.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00年以来,周宁农业基础日趋巩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9.7%33.4%36.9%;到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9%36.5%52.6%(见图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60.3%34.4%

 

财政收入显著增加2000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仅0.40亿元。撤地设市以来,随着全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财政收入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突破1亿元大关,2016年突破5亿元大关,2019年增至5.54亿元,是2000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0.30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70亿元,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4.1%(见图3)。

 

金融实力由弱变强。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存款余额由2000年末的4.51亿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71.19亿元,年均增长15.6%;贷款余额由3.06亿元增加到46.67亿元,年均增长15.4%(见图4)。截至2019年末,有各类保险公司6家,实现保费收入1.80亿元,是2000年的51.4倍,年均增长23.0%

 

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生产条件持续改善,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61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4.2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2.3%(见图5)。

 

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百千万亿”产业计划稳步推进。2019年,完成高山冷凉花卉、高山蔬菜、高山水果3个专项规划编制,成功引进延周百合、向山兰园等龙头花企;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和茶叶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稳步实施,建成物联网平台,生态有机茶园突破1万亩,2019年茶叶产量6819吨,是2000年的1.8倍,年均增长3.1%

工业体量逐步壮大200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2.28亿元;2006年突破5亿元,达5.33亿元;2010年突破10亿元,达11.03亿元;到2019年增至1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7.4倍,年均增长11.1%(见图6)。近年来,周宁着力做好产业链延伸文章,稳步有序推进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站前工贸科技园区、梨坪铸造园区、山海协作产业集中区等“四大工业区”建设。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在全省首创“以商招商”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当年引进、当年谈判签约、当年要素保障到位、当年动工建设”四同步目标,已落户企业43家,一期全部投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20亿元。

 

服务业日益兴旺。随着市场日益繁荣,我县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98亿元增至2019年的38.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5倍,年均增长8.3%。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201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8亿元,比2000年增长7.0倍,年均增长11.5%(见图7)。旅游业异军突起,近年来,周宁多措并举全力助推文旅产业发展,2019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暨全市首届文旅、花卉产业发展大会,打响了“鲤乡福境·云端周宁”品牌,当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26亿元,2011年的4.3倍,年均增长20.0%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发展瓶颈不断破解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1-201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7%20年来,累计投资额360余亿元。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周宁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逐步改善;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抽水蓄能电站、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2019全县投资年均增速达14.6%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撤地设市以来,周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筑路潮。2011年,原302省道南北两段改造工程全线竣工通车,高标准的省道干线提升了周宁连通外界的能力;2012年,宁武高速全线通车,周宁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随着纵三线(周宁段)部分路段投入使用,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01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至948.3公里,是2001年的1.5倍,年均增长2.4%2015年,衢宁铁路全线开工建设,有望于20209月实现全线通车,周宁人民的铁路梦即将实现。

能源保障不断增强2000年,全县发电量1.21亿千瓦时,后随着周宁、后垅等水电站的相继投产,电力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到2019年,全县发电量增至16.19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13.4倍,年均增长14.6%2016年,概算总投资67亿元的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年平均发电量12亿千瓦时,周宁能源供给即将实现新的跨越。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周宁不断加快城区建设步伐,相继建成塔山公园、仙溪公园、博物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等一大批民生市政工程。三源大道、鲤鱼溪南路相继实现通车,城区向西延伸拓展步伐不断加快。兴业街、中兴街、东洋溪(一期)夜景工程全面完工,老城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截至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2.3万人,城镇化水平51.7%,比2005年提高23.0个百分点。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仅为2696元,2008年突破5千元,2014年突破1万元,2019年增至16547元,是2000年的6.1倍,年均增长10.0%(见图8)。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2019年突破3万元,达30809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3%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周宁是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35个贫困村、14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5176人。至2018年,3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最后620人实现脱贫,至此全县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204月,省委办、省政府办发布公告,同意周宁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此周宁实现“摘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保障持续改善。宁德撤地设市以来,周宁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8.20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1.16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0.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0.38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50万人,标准提至每人每年6456元。

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周宁获评福建省首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超半数建制村道路实现“单改双”。2019年,投入“村村通”新能源汽车33辆,无缝衔接城乡交通,打通农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云门、芹溪等10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紫竹、楼坪等8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县总数增至14个;美丽乡村增至7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0.7%

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成就显著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19年末,全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家;全年专利申请76件,专利授权38件。截至2019年末,共存有效发明专利1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98件(常住人口口径)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2016年,周宁成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周宁一中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9年,全县教育支出3.10亿元,是2003年的9.5倍,年均增长15.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3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2%。现有各类学校55所,在校学生2.63万人,专任教师0.20万人。

文化事业进展喜人2019年,宝丰银矿遗址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连同杉洋林公忠平王祖殿,周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处。全县现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截至2019年末,周宁图书馆拥有藏书7.65万册,比2013年增加2.68万册,年均增加0.45万册。

卫生事业持续加强2019年,全县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18亿元,是2004年的35.3倍,年均增长26.8%20年来,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药品和耗材零差率销售全面实行,县医院病房大楼、新妇幼保健院先后投入使用,“医疗联合体”被列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医院增设精神病康复专科,县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精神病康复医院即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机构床位699张,卫生技术人员691人。同2000年相比,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294张、195人。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2017年,20182021周期“福建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名单公布,周宁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成功入选。2018年,县体育馆投入使用,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U15U16举重冠军赛、第十六届省运会举重赛、2019年全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等赛事。2019年,周宁运动员在全国性赛事中共获得233铜,在省级赛事中共获得688铜。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礼门、泗桥、玛坑3个乡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全县拥有省级生态乡镇82016年,周宁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8年获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荣誉称号。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05%,分别高出全市、全省平均水平3.246.2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0.6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65天,达标比例为100%,空气质量年度综合指数2.11,排名全省第五、全市第一。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年沧桑巨变。宁德撤地设市20年,是周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周宁再铸辉煌的新起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周宁,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阔步走在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周宁的征程上。

 

 

(执笔:周宁县统计局 詹志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