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二十载 建设美丽新柘荣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50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东海之滨,太姥山西麓,北接浙南地区,是环三都澳区域“北承南联”的重要节点和“沿海腹地、内陆前沿”的战略前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是南方难得的生态养生福地,也是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中国长寿之乡等美誉。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制度等,带领闽东人民摆脱精神贫困。20年来,柘荣人民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在新征程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不到7亿元;2004年跨越10亿元大关;2015年超过50亿元;2019年达到71.42亿元(见图1),以可比价计算是2000年的6.4倍,年均增长10.3%。纵观20年壮丽发展历程,柘荣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中高速发展水平。2019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483元,按可比价计算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10.3%

 

120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变化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00年以来,我县坚定不移做强做大两城核心产业,逐步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二产业占比逐步走高,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0%31.9%37.1%(见图3)。2004年,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此后长期维持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到目前为止,在我县经济发展中都处于“龙头”地位。201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2.0%45.4%42.6%

 

财政收入质量提升。20年间,全县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有3557万元,2009年突破1亿元,2019年达到4.36亿元,是2000年的12.3倍,年均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58亿元,年均增长13.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高质量全面发展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39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15.2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2019年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3.2%20年来,全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压舱石作用得到较好发挥。2019年,粮食总产量2.29万吨,茶叶产量5251吨,水产品产量1228吨。

近年来,我县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大力实施太子参产业振兴计划、茶叶区域品牌培育计划、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壮大“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创建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9个,以“太子参、茶叶、油茶”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初见规模。城郊乡被列入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启动全国首个产业化、智能化太子参植物工厂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力捷迅、天人、西岸生物、中食集团等重点企业投资地产中药材种植、研发、销售。不少企业成功开发出以太子参为原材料的系列产品,如复方太子参颗粒、太子参保健茶等,基本形成从药品到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天人药业牵头创办的全市首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获批成立。柘荣县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建设了集中药材信息、可信交易、资质信息审核备案、认证品牌推广、客户关系管理、药品信息在线监测和广告招商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中药材产品流通,推动产供销有效衔接,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着力高质赶超,产业支撑提质增效。“十五”以来,柘荣工业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2004年、2013年工业产值分别跨越十亿元、百亿元大关。以可比价计算,20002019年这20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0%

我县工业围绕生物医药、钢铁、铸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稳步发展,发挥省级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集聚功能,加快打造“闽东药城”。2019年,医药行业3个药品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7个药品组织开展临床试验。新生命中药饮片生产线完成建设,广生堂制剂国际产业化、天人药业太子参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机械制造产业集中区入驻企业55家,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不锈钢产业蓄势待发,采取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推进乍洋产业园建设,第一批签约入园企业28家,久联金属、诚友金属等7家企业动工建设。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正荣五金、金剑剪刀、标准化厂房等“退城入园”项目建设。启动刀剪产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项目5个、整合重组19个,编制完成《柘荣县刀剪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参与起草的《剪刀通用技术条件》福建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获批“柘荣剪刀”集体商标。全面执行《刀剪通用技术条件》福建省地方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服务业方兴未艾,擎起半壁江山。柘荣服务业蓬勃发展,2000201920年间服务业年均增长9.0%。近年来,全县服务业持续培优做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支撑。2019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30.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6%。引导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正道辉光仓储物流、中信货物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批发零售企业,推进酒店、物业、家政、社会化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引领,推进县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鼓励企业扩大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旅游产业渐入佳境,鸳鸯草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东狮山景区双双荣获“清新福建·气候福地”首批避暑清凉福地称号,加快鸳鸯草场核心景区建设,提升东狮山、九龙井景区服务功能,推进东狮山文博大观园、嘉馨民俗文化园、崈阳书院等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投资建设成就硕果累累。200020192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0%,城乡建设日益推进,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2亿元,兴业路、企业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标准厂房、茶产业交易中心等项目全面推进。乍洋产业园完成投资2.23亿元,集中酸洗厂和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砚山洋刀剪产业园完成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正大路、正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金科园区环保治理取得重要进展。积极开拓渠道,有效增强用地用林等要素指标保障能力,实现项目落地和土地供应的“无缝衔接”,有序规划推进PPP项目,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区位优势。国道104线贯穿南北,省道联七线联通内外,沿海高铁站点正在前期论证,尤其是沈海高速复线开通以后,柘荣也从福建省的边缘小县华丽转身为连接闽浙两省两州(福州、温州)的前沿地带,与沿海快速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交通区位条件的极大改善,使柘荣通过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全面融入沿海发展大动脉,更加显现柘荣的地缘优势,真正开启柘荣高质量与跨越发展的新时代。

城乡环境焕发新貌。提升城乡连接和对外开放通道,完成国道104柘荣城关过境公路A2标段项目建设和省道S201柘荣城关至柘泰交界段路面硬化,省道S201鸳鸯头叉口至东源桥头段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中期评估,老城区、东部新城、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新城城市设计得到优化。完成滨河路改造提升,文昌北路白改黑、塔下路、安亭路建设加快实施。“三边三节点”柳城东西路及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和全民健身漫步道(一期)建设全面竣工。持续开展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新改建城区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269个。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实施12个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全县行政村农村改厕、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危旧房改造和高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农村公路31.24公里、安保工程19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

决胜脱贫攻坚 改善民生福祉

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实现脱贫摘帽。2001年,柘荣县仍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欠发达县之一,到2005底,全县尚有29个贫困村,贫困户315户,贫困人口1296人。2012年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我县下足绣花功夫,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抓好精准脱贫,现行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摘帽进入考核验收阶段,全县人民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前行。集中力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健康医疗、教育资助、安全住房、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全面落实。2019年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项目1446个,拨付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资金432.83万元,发放小额信贷扶持资金1422万元。

城乡居民稳步增收,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8元,201220198年间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1元,2000201920年间年均增长9.6%。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721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62%。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开展。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98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362人,参保率为99.8%,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81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68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69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341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456元,共有99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2835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807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新增省级“双创”载体1个、省市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家、专利授权量51件。广生堂药业成功创建省肝病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力捷迅药业获批组建“省高端药物制剂山海协作创新中心”,贝迪药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大力扶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运行,协调推进广生堂福建省肝病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力捷迅长效制剂平台、天人太子参植物工厂、贝迪国家CMA标准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发展。鼓励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服务力捷迅、天人、贝迪、闽东红等企业上市融资。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年间,我县加大对教育投入,通过政府投入、社会集资、乡贤捐资等多渠道筹资形式,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初中新建、职校迁建等项目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促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教育振兴扎实推进,三中综合楼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建成投用,中高考再创佳绩,一中高分通过“一标”校复评,机关幼儿园获评省级示范园,我县顺利通过省 “两项督导”评估。2019年,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2.6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19.5%。全县共有普通高中1所,初中8所,普通小学1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毛入学率为100.68%;幼儿园2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03%,职业技术学校1所。

社会事业普惠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经济适用住房供给380套,落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0户,配租配售率达100%。创建“无欠薪项目部”31个,覆盖职工2230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民生补短板项目43个,完成投资7.2亿元。农村养老机构覆盖率提升至61%,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41.6张。社会治理扎实有效,关爱留守儿童“133”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居全市前列。

文旅融合初显成效。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各类展览等30多场(次);开展国学、摄影、书画等各类文化艺术讲座15场次;开展推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0多场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扶贫、文化下乡、第二届宅中乡孝德文化节、第四届湾里畲族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16场次。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和“闽东之光·柘荣剪纸”文创周。文化艺术中心、游泳馆、凤岐吴氏大宅修缮保护等项目顺利推进。牢固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双翼作用,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乡村文化振兴融合发展,文化加旅游“1+1>2”初显成效。积极培育“孝德文化、信俗文化、剪纸文化、红色文化”等县域特色亮点文化品牌,积极打造“一草、一山、两带”(鸳鸯草场、东狮山、乍洋生态文化带、富溪黄柏福温古道文化带)精品旅游板块。

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县总医院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以及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改革试点等工作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深入实施,45所村卫生所实现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双达标,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患者1.3万余人次。2019年全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20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8个(乙类卫生院1个,丙类卫生院7个),村卫生所70个,个体诊所26个,学校卫生室3个,看守所卫生室1个。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改造一期完成主体工程,县综合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加快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试用,结合龙溪污水治理和道路建设铺设污水管网7公里。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新建改造雨水管道7公里。深化水环境保护治理,启动“智慧河长”建设,并完成青岚水库水系连通工程竹家楼水库大坝、赛江三期柘荣段、石山溪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前山下村段防洪堤及清淤工程、石山洋防洪排涝工程、榴坪溪安全生态水系等工程建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项目顺利启动。积极争创国家级森林县城,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689亩、赎买重点区位商品林3800亩,治理水土流失15400亩,建成国家级森林村庄2个、省级森林村庄5个。

 

(执笔:柘荣县统计局 吴晓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