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2020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21-03-16 08:31 来源: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宁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队

2021312日)

 

一、综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9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319.69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973.40亿元,增长6.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7.2%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356.14万人,比上年增长0.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7.8%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1  2020年年末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数(万人)

比重(%)

户籍人口

356.14

100.0

其中:城镇

134.51

37.8

农村

221.63

62.2

其中:男性

186.45

52.4

      女性

169.69

47.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4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2%,低于省下达控制目标1.08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6%7.3%8.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5.253.031.8调整到2020年的12.450.437.2

二、农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58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30.20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0.30亿元,增长2.6%;牧业产值45.72亿元,增长6.3%;渔业产值266.17亿元,增长1.7%;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74亿元,增长4.2%

粮食播种面积134.55万亩,比上年增加0.55万亩,其中稻谷面积87.11万亩,减少0.9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82万亩,增加0.0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0.24万亩,增加1.54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47.24万吨,比上年增产0.29万吨,增长0.6%。其中:稻谷36.07万吨,减产0.14万吨,下降0.4%;薯类9.39万吨,增产0.39万吨,增长4.4%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0.90万吨,比上年增长8.9%。肉类总产量8.06万吨,增长7.2%。其中,猪肉产量6.30万吨,增长8.3%。生猪年末存栏74.90万头,增长67.5%;生猪出栏79.66万头,增长9.8%。奶产量0.41万吨,增长146.4%;禽蛋产量2.43万吨,增长4.8%

全年水产品产量103.49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8.59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产量4.90万吨,增长1.2%

全市林产品采集总量101.90万吨,下降1.8%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95.05万亩,比上年增加2.14万亩。茶叶总产量11.04万吨,增长5.8%。其中红茶产量2.46万吨,增长7.2%;白茶3.22万吨,增长20.9%;绿茶5.08万吨,下降1.9%

现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新增1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7家,新增1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新增2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46个,新增133个;市级“菜篮子”示范基地20个,新增2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27个,新增80个。

“十三五”期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89.1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0.5%;股份制企业增长4.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8.8%,私营企业增长0.6%。分轻重看,轻工业增长6.3%,重工业增长8.4%,重工业增加值占比53.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1.5%,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8%。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倍,家具制造业增长85.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6%

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6.7%,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锂电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7.8%,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增长7.7%,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5倍。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8%,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0%,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
404.13,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1.98亿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81亿元,下降15.8%;股份制企业135.43亿元,下降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5.91亿元,增长7.4%;私营企业112.92亿元,下降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7.0%,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5%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市纳入统计的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45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6.73亿元,增长4.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90.67亿元,增长1.0%;安装工程产值25.73亿元,增长40.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36.59万平方米,增长8.0%,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09.64万平方米,增长10.0%。全市一级和二级资质等级的企业102家,完成产值144.05亿元,增长4.0%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3.40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2.43亿元,增长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7.83亿元,增长9.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1.23亿元,下降8.4%;金融业增加值142.67亿元,增长8.9%;房地产业增加值183.85亿元,增长10.7%

全年29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6.96亿元,下降47.8%

公路通车里程12275公里,比上年增加3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384公里,占通车总里程92.7%;高速公路601公里,比上年增加20公里;铁路总里程310.3公里。

全年货运量6396.43万吨,比上年增长2.0%。货物周转量128.16亿吨公里,增长3.8%。全年辖区内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953万吨,增长17.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67.35万吨,下降12.4%;集装箱吞吐量14.5万标箱,增长10.9%。年末全市共有生产性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

全年公路和水运客运量3271.39万人,比上年下降41.9%;旅客周转量15.76亿人公里,下降37.8%

4  2020年公路和水运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客 运 量

万人

3271.39

-41.9

  公路

万人

3211.15

-39.7

  水运

万人

60.24

-80.2

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15.76

-37.8

  公路

亿人公里

15.64

-36.8

  水运

亿人公里

0.12

-79.3

全年宁德站铁路旅客发送量208.76万人,比上年减少28.3%。福鼎、霞浦、福安、古田和太姥山站铁路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19.33117.6061.7743.4029.94万人。新增的屏南、周宁和支提山站分别发送3.232.150.44万人。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1.5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13.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85万辆,增长13.0%全市轿车保有量17.89万辆,增长12.7%,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6.61万辆,增长12.3%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3.6亿元,增长18.5%;电信业务总量230.42亿元,增长25.9%。快递业务量8007.04万件,比上年增长15.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363.36万户,比上年增加4.4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5.6万户,增加0.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8.9万户,增加3.8万户。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125.3万户,下降0.4%。三大电信运营商全年建设5G基站1211个。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40亿元,比上年下降2.7%。限额以上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156.52亿元,下降6.9%。限额以下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68.88亿元,下降1.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1.0%

在限额以上企业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7%,粮油食品类增长9.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0.2%,家具类下降0.6%,化妆品类下降1.8%,中西药品类下降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6%,日用品类下降5.5%,汽车类下降8.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6.8%,金银珠宝类下降16.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0.3%,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20.4%,通讯器材类下降23.6%。全年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26.19亿元,比上年下降0.6%

“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7%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铁路)比上年增长0.7%。其中,项目投资下降2.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2.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8%。制造业投资下降9.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2%

5  202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比上年增长(%)

      

0.7

 农、林、牧、渔业

26.5

 采矿业

7.2

 制造业

-9.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4.5

批发和零售业

62.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3

 住宿和餐饮业

322.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2.7

 金融业

-98.4

 房地产业

7.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7.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5.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7.6

 教育

19.8

 卫生和社会工作

25.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1.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住宅投资204.58亿元,增长8.3%;办公楼投资1.37亿元,下降21.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20亿元,增长3.8%。本年新开工房屋面积308.23万平方米,下降38.7%;商品房销售面积323.12万平方米,增长19.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1.50万平方米,增长26.8%

全年全市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改项目)800套,基本建成1419套。

6  202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投资完成额

亿元

247.22

9.3

  其中:住宅

亿元

204.58

8.3

    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

亿元

58.12

22.1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1736.18

-2.1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1313.55

-1.5

房屋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

308.23

-38.7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242.17

-38.5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234.11

49.9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177.80

61.5

房屋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323.12

19.7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307.35

21.8

本年资金来源

亿元

332.87

5.8

  其中:国内贷款

亿元

13.32

-28.1

其中:个人按揭贷款

亿元

97.71

14.9

300个在建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7.14亿元,超年度计划2.4%,其中新开工重点项目128个、竣工137个。

“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5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335.2亿元,增长17.9%;进口167.4亿元,增长18%。进出口贸易顺差167.8亿元。

全市民营进出口306.2亿元,增长10.8%;国有企业进出口133.2亿元,增长93.1%。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进出口185.9亿元,占进出口总额37%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844.02亿元,年均增长13.8%。其中,累计出口1252.49亿元,年均增长6.7%;累计进口591.63亿元,年均增长52.5%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7个,比上年增加7个。合同外资总金额19.72亿元,增长10.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8亿元,增长5.1%

7  2020年分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合同项目()

合同外资金额(万元)

实际利用金额(万元)

 

27

197223

14822

农、林、牧、渔业

6

22726

 

制造业

4

10971

1073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290

批发和零售业

4

632

 

住宿和餐饮业

1

4919

1800

房地产业

1

7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

19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7

15730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

29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

100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不含基金收入)2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9亿元,增长8.6%。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7.05亿元,增长5.2%。全市税性总收入200.33亿元,增长2.8%,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5.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地方级税性收入104.58亿元,增长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5.9%,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96.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0.15亿元,增长21.4%。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99.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2.51亿元,增长14.6%。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53.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48亿元,增长15.5%。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8%,涉农贷款增长10.1%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92.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6.92亿元,增长17.5%。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96.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5.32亿元,增长14.8%。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63.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4亿元,增长16.8%;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422.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50亿元,增长21.0%

8  202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2496.36

21.4

其中:人民币存款

2392.18

17.5

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

797.46

34.7

住户存款

1164.77

14.7

各项贷款余额

2299.24

14.6

其中:人民币贷款

2296.27

14.8

其中:短期贷款

493.51

8.9

中长期贷款

1683.73

17.5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作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1.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45亿元,增长13.4%

年末全市股民资金开户数为35.7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27万户。全年股票、权证、基金与债券交易量达3575.47亿元,比上年增加786.62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9家,其中财产险15家,人身险14家。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44.07亿元,增长13.8%;财产险保费收入13.36亿元,增长4.3%。各类赔付支出17.61亿元,其中人身险业务赔付10.60亿元;财产险赔付7.02亿元。

“十三五”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累计完成987.8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96.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559.51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64倍、1.43倍和1.75倍;年均分别增长9.2%5.7%7.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5.4%10.5%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74元,比上年增长5.9%。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0元,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21元,增长3.4%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373元,比上年增长0.4%。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66元,增长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95元,下降1.5%。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为40.5%,城镇为36.2%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6.53万人,比上年增加16.26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64.28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2.25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38.95万人,参保率达99.42%,其中当年新增参保登记人数19.79万人。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4.26万人,比上年增加3.05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8.33%。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7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1.4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1.45万人,比上年增加5.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74万人,比上年增加3.58万人。

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2720人,领取工伤保险2288人。全市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393人,比上年减少11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43万人,增加0.8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16841人,减少88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平均标准提高至617 元、1767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10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703人。现有社区服务站(服务中心)201个,比上年增加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34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3%9.0%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比上年新增29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新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6家。新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东侨获批建设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97家,新增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家。全市科研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全市专利申请4712件,比上年下降6.9%;专利授权4094件,比上年增长35.3%全市驰名商标总数46件,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新核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82件,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位。全市注册商标总数达到5.8万件,增加1.2万件。新设市场主体9.17万户,增加3.41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35.59万户。全市共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32项,全年检定校准计量器具11万台件

普通高中招生1.85万人,在校生5.31万人,毕业生1.51万人。初中招生4.16万人,在校生11.36万人,毕业生3.21万人,初中净入学率98.93%。普通小学招生4.73万人,在校生27.4万人,毕业生4.14万人,小学净入学率9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3.4%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1.96万人,净入园率98.28%。新增公办幼儿园9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0所,公办幼儿园就读比例提高到50.3%,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到92.4%。特殊教育招生239人,在校生1236人,毕业生189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市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名村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6个、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141个,省级传统村落9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2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

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2615.6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8%;旅游总收入291.47亿元,下降33.3%。现有A级景区31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家。

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55个,其中医院51个,卫生院107个,村卫生室2099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81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521人,注册护士8433人。年末共有床位数14847张,比上年增加694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床位数14412张。

在全国级别的比赛中,宁德籍运动员获得4枚金牌、4枚银牌。在全省级别比赛中,获得35枚金牌、15枚银牌、18枚铜牌。年末全市共有注册在训运动员3800人,在省、市优秀运动队集训314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05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0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7%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7.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2.65%;完成中幼林抚育39.24万亩;封山育林26.9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69.98%,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5340.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7.7万立方米。

宁德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市共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65万公顷。建成国家森林乡村46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比上年增加1个;省级森林村庄117个,增加40个。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交溪、霍童溪、古田溪、闽江段、敖江双口渡水质状况良好,功能达标率为100%。主要水库(古田、洪口、芹山)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7,优良天数(达标天数)比例为99.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区环境噪声均值为54.7分贝,质量级别为二级。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6.1分贝,质量级别为一级。

全年因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5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9.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51万亩,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26万元。

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7起,伤亡5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8.5%27.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98人,比上年下降31%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不做机械调整。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4.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

6. 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①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的服务业法人单位;③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的服务业法人单位。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重点项目投资、铁路发送旅客数据数据来自市发改委;新建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港口货物吞吐量、标箱数据来自市港务局;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保障性住房、文化名镇等数据来自市住建局;货物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互联网用户、电话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通信管理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文旅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宁德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银保监局;科技型企业、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地理标志、商标数、质量检验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委;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保数据来自市医保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安全生产、农作物受灾等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其他数据来自宁德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