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强基础 乡村振兴增活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四

发布时间: 2019-09-06 16:12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增加农业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调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百姓安居乐业。

一、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宁德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无公路、无电、无电话的“三无”现象随处可见;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全部靠人力、蓄力和简陋的手工具耕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一)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经过70年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通、通信、水电等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更加便捷。截至2018年,100%的村通电通公路,73.1%的村通公共交通,97.5%的村通宽带,92.4%的村通有线电视,97.3%的村通自来水,50.4%的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3%的村有物流配送网点,93.7%的村进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75.4%的村进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26.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点。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田灌溉条件十分局限。为发展农业生产,宁德市历届党委、政府把防治水患、兴修水利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截至2018年,全市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456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库容量为240000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3.92万亩。水利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一)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总量大幅增加

70年来,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7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526.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比1949年增长42.6倍,年均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211.21亿元,比1949年增长18.4倍,年均增长4.3%;林业产值31.12亿元,增长313.7倍,年均增长8.7%;牧业产值27.15亿元,增长14.7倍,年均增长4.0%;渔业产值246.83亿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7.9%

(二)粮食稳定生产,单产逐年提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949年,全市户籍人口126.09万人,粮食产量25.36万吨,人均 201公斤。1981年全省普遍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983年短短的2年间粮食产量就大幅提高,全市粮食产量达81.77 万吨,人均315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不仅在数量上有突破,而且在质量上有飞跃,粮食的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稳定生产的历史性转变。19922001年宁德市粮食生产成绩明显,粮食总产量年均在90万吨以上。其中,19971999年连续三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均突破100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耕地在减少,但粮食生产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超级稻、旱育秧、再生稻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通过对这些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保证了粮食的稳定生产。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89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352公斤,每亩增加263公斤,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2.0%

(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宁德,气候温和湿润,山海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不断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宁德人民一直在摸索自己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发展积淀,如今宁德已形成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林竹花卉、畜牧和水产8大特色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茶业是闽东的主导产业,宁德70%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茶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2018年全市茶园总面积88.39万亩,茶叶总产量达9.98万吨,茶叶产量是1949年的39.7倍,年均增长5.5%。从1980年开始分品种看,2018年绿茶产量5.31万吨,是1980年的6.0倍,年均增长4.7%;红茶产量2.24万吨,是1980年的43.6倍,年均增长10.4%;白茶产量2.13万吨,是1980年的102.4倍,年均增长13.0%。福鼎白茶、福安“坦洋工夫”红茶、蕉城“天山茶”、寿宁高山茶、周宁高山云雾茶等品牌不断扩大知名度,“中国茶叶之乡”声名远扬。2018年,福鼎白茶连续9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名列第四,评估价值达38.26亿元。

水果、蔬菜生产形势良好。宁德市积极争取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支持,推进设施农业补贴,全市各地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建设进度加快,带动水果、蔬菜产量快速增长。1949年,水果面积0.28万亩。发展到2018年,全市年末实有水果面积55.12万亩,增长了194.7倍;产量48.49万吨,增长了364.9倍。蔬菜生产随着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85.62万亩,比1949年增长了18.4倍,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又为农民增收开辟了重要渠道。

食用菌生产经历了人工栽培从无到有、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过程,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并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8年全市食用菌产量18.99万吨,比1983年增长了18.8倍。具有“食用菌之都”“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等荣誉称号的古田县是全国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开发品种40多个,其中银耳产量占全国银耳总量的80%2018年古田县产量占全市总量的62.6%,食用菌产业成为古田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2018年,全市药材面积13.5万亩,产量达4.36万吨,实现药材产值11.35亿元;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12.8万亩,增长了18.3倍,年均增长7.5%。宁德药材生产区域明显,主要品种是柘荣太子参和福鼎黄栀子。柘荣太子参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2003年,柘荣县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太子参GAP项目的研究。2005年,这个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从而使柘荣太子参GAP生产标准成为全国太子参生产的指导标准。柘荣太子参1992年获得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荣获国家驰名商标、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今柘荣药业企业利用太子参研发的口服液、颗粒剂、消食片等产品销售遍及省内外及20多个国家。

林业生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德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有限资源的无限循环,通过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经济林并举,加快产业转型,来不断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林业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一的的林木生产发展为营林、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副产品生产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燃气等不断增加,使用柴草等燃料减少,茅草采集量下降,全社会木材产量、竹材产量和其他林产品如油茶籽、竹笋干产量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1345.65万亩,比1952年扩大993.68万亩;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达68.65%,比1952年高49.78个百分点;林地绿化率由1952年的28.51%上升到92.97%,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畜牧经营模式发生巨变,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市畜牧生产通过科学饲养、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等手段使养殖数量不断扩大,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1978年,全市肉类产量1.81万吨,人均肉产量达5公斤。2018年,全市肉类产量8.19万吨,人均肉产量达28.2公斤。全市生猪存栏从1949年的11.59万头,发展到2013年的73.89万头的最高记录。

为促进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2015年起,宁德市加强对生猪散养户的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全市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禁止小规模养殖,发展大中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经营模式发生巨变,由原来传统的散养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全市生猪存栏从2013年的73.89万头的最大规模慢慢缩减到2018年的50.45万头。同时,宁德市加大了对草食动物兔、羊的养殖投入,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渔业生产领域不断拓宽。闽东水资源丰富,全市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的35.6%,盛产大黄鱼、对虾、石斑鱼、二都蚶、牡蛎、海带、紫菜等,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前,宁德市渔业生产方式以捕捞业为主,生产渔船多是木船和单户作业的连家船,只能参与近海和内海作业,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产值提升慢。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宁德市渔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养殖向高优品种方向发展,对虾、青蟹、鲍鱼、海参、大黄鱼、鳗鱼、鲈鱼、吊养牡蛎、海带、紫菜等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经过70年的发展,渔业生产在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空前的发展,宁德市大黄鱼人工繁殖主育苗技术达到国际水平。2018年全市渔业水产品产量达到96.71万吨,比1952年增长40.1倍,年递增率达5.8%;其中,渔业养殖产量达到79.82万吨,比1952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8.0%

渔业是宁德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推动宁德海上养殖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2018年以来,宁德市全面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力争用2年时间升级改造44.4万口传统养殖渔排、47.5万亩藻类养殖设施,力拓外海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及深远海养殖,全面改造提升养殖模式、硬件设施,实现养殖提质增效。未来宁德市渔业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1949年至1978年,宁德市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还是缓慢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德市农村产业结构在三个层次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对大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单一种植结构,实现了农林牧渔各业的全面发展;第二,从种植业调整入手,使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有了初步改变,实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第三,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突破单一农业产业的旧模式,实现了二、三产业的融合。

(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

宁德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巩固并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和水产业,坚持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中,种植业产值份额从1949年的82.1%调整为2018年的40.1%,下降42.0个百分点;林业和渔业则分别从3.5%5.5%调整为5.9%46.9%,分别上升2.441.4个百分点。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非粮作物比重上升

在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的前提下,适度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了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油料、药材、蔬菜、花卉等多种经济作物得以迅速发展。从播种面积构成情况看,1949年粮经比例为94.55.52018年调整到54.345.7 ,非粮作物种植比重比 1949年上升40.2个百分点。

(三)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宁德二、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农村经济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份额逐年加大;农业则在生产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所占份额逐步缩小,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融合的新格局。1949年,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为84.1%2018年下降到15.2%。从2018年度2217个行政村、涉农居委会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1980个,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1830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1818个,有营业执照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农户430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约495.12万人次,全市一、二、三产业逐渐向优化融合发展。

(四)设施农业成果喜人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18年底,从设施农业生产情况看,种植设施数量达6.65万个,设施蔬菜瓜果种植占地面积1.67万亩、设施食用菌占地面积8.82万亩,设施水果等其他作物占地面积4.18万亩。发展设施畜牧养殖地面积3683亩和设施水产养殖面积54952亩。

四、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解放前,物资匮乏,闽东百姓生活温饱无法解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宁德农民收入虽有一定提高,但反复曲折,增长缓慢。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推行,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状况。到1983年,全市农村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绝大多数农民开始摆脱贫困。全市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在波动中成倍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8元,到了1984年就提升到302元,1994年突破千元大关达1317元,20106542元, 2018年达到16147元,短短40年发展,2018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16049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4年的251元提高到2018年的12394元,人均增加12143元,年均增长12.2%

五、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宁德当年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辖区9个县中有6个县是国家贫困县,交通不便,观念落后。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脱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1978年以来,宁德市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变,但因病因灾返贫、扶贫精准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消除贫困的目标,宁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鼎市赤溪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采取精准扶贫综合措施,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情况,因村施策、因户施策,通过“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措施,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到2018年,全市共实现脱贫人数84.7万人,1994年到2018年间,全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人数达40多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多个,新建续建造福工程安置点1031个。2018年,宁德市现行国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定标准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六、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70年的历史变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乡村道路普遍硬化,水泥路、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汽车、公交车、摩托车农民出行不再困难。住房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现在的小洋楼,超市、淘宝开进了村里,街心公园、健身场、图书室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末,全市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829个,图书馆和文化站240个;50.4%的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3%的村有物流配送网点,26.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点。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茅厕改冲水厕,村容村貌大提升。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全面发展。乡村学龄儿童入学、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为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相信宁德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