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城镇化水平稳提高----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五

发布时间: 2019-09-09 16:13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口政策不断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人口政策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未来宁德市人口将更加趋于多元化,因此进一步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人口政策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客观鼓励生育到逐步提倡节制生育,再由稳定实施计划生育到全国推行“二孩政策”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鼓励生育,我国人口迅猛膨胀。19553月党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生育问题的报告。1956年初,中央在《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再次明确,除少数民族地区外,要推广节制生育,把节制生育的政策扩展到农村,但1957年开展的反右派斗争中止了计划生育政策前进的步伐,而后历史事件更是严重冲击了人口政策的落实,计划生育思想虽然得到复苏,但丧失实施的社会环境。1970年之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 1973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19783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写入宪法。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0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进入21世纪后,人口问题严峻,14个省份(包括福建省)相继取消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2013年党的十八届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10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人口政策迎来历史性的大转变。

 

二、宁德人口发展特征

70年来,宁德人口发展以1980年为界限,大体上经历了由30年的快速增长到40年有计划控制的减速增长的转变,人口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历史性的转变,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一)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现代化转变

1949年,宁德人口为126.09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人口生育水平快速提高。1954年至1958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29.0‰以上,1956年达到最高的37.7‰,死亡率逐年下降到1958年的8.3‰。人口再生产扭转了旧社会高出生、高死亡的不利局面,使宁德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的人口高增长期。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市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死亡率提高,但在1962年后出生率又急速攀升到35.26‰。19631978年,全市人口再生产进入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除少数年份以外其余年份都在30‰以上,人口死亡率虽有时上下波动,但基本上维持在6‰的低水平,人口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行,大力倡导晚婚晚育和少生优育,群众生育观念发生转变,人口出生率逐年稳步下降。1980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平均水平降为19.0‰,比19631978年的全市人口出生年平均水平低9.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6‰左右的较低水平。从1998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以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和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保持13‰左右的低水平,但由于生育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出生率从2000年的9.3‰缓慢上升到2018年的13.2‰,同时期的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在6.0‰~7.0‰的水平。2013年以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宁德出生人口并未出现堆积,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刺激了人口生育的愿意,但未有效提升生育率。2015年二孩的生育率(19.6‰)比2013年仅增长1.1个千分点。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宁德市出生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一孩的出生人口比重下降16.8%,二孩的出生人口比重提高 14.0%(见图1和图2)。

1  19492018年宁德市常住人口数

单位:‰

2  19902018年宁德市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7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对提高人民生活的公用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人们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口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儿童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多年来,在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下,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社会和家庭加大了对新生儿和儿童健康的投入,全市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到2018年分别为1.75‰、2.75‰、3.75‰。儿童免疫从无到有,近年来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都在99%以上。儿童保健工作不断加强。2018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2.96%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4.64%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率0.49%;低出生体重发生率3.55%。儿童的营养性疾病逐年下降,体质明显提高。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保障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宁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大幅提升。解放初期,宁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035岁,199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0.47岁,到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79岁,其中: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24岁,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31岁。

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宁德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1964年,宁德每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1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90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59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071人。到2015年,每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到756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加到1332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增加到2666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到3302人。与1964年相比,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67.7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13.8倍,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9.3倍,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0.6倍,人口受教育程度正向更高的层次转化。2018年,宁德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与1964年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7年(见图3)。

 

 

 

 

 

3  19642018年宁德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宁德社会保障工作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欠健全到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之初,以解决“企业劳动保险”存在的弊端为突破口,掀起了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社会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如今,一个资金来源多元化,能让全民受益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浮现在人们面前,主要涵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等,社会保障网络正不断延伸,充分承担起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伴随着国家和居民财力的增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从业人员人数日趋增加

1983年,宁德共有镇21个,市镇人口31.21万人,占总人口的12.3%。改革开放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新兴城市相继崛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至2000年期间,城镇建制进入稳中趋快发展阶段。宁德通过大规模开展农村区划调整,扎实推进撤县建市、撤地建市、建区、撤乡改镇等重点工作,2000年,全市共有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镇和街道70个,与1983年相比,镇和街道增加49个,增长2.3倍,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进入新世纪,宁德工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实施环三区域综合开发战略,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到2018年,宁德共有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镇和街道达125个,城镇常住人口1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4  19782017年宁德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

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稳步提升。1978年,宁德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为73.8万人,除1997年到2007年间增长率放缓至15.2%,其余时间段均保持34.0%40.0%的较高增长率, 2017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高达218.3万人(见图4)。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宁德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实现了均衡健康的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奋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