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谱新篇 经济增长新动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六

发布时间: 2019-09-09 16:14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市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结构日趋优化,对带动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规模扩大,比重提升。195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不足千万,仅0.07亿元。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1370.5倍,年均增长11.2%,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1950年的11.8%提升到2018年的34.9%。服务业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1-1957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服务业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2.9%,比第二产业年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195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在第二产业前,居三次产业第二位。第二阶段1958-1978年,服务业在波动中发展成长。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增幅起伏波动大。197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1978年达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7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6.2%197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服务业。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5%,分别低于第一、二产业比重18.61.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79-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1992年达14.13亿元,年均增长11.4%198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次超过第二产业,1992年比重上升至34.9%。第四阶段1993-201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服务业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7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2011年突破300亿元,2012年达361.49亿元,比1992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28.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于1999年超过第一产业,排在三次产业首位;比重上升至200442.4%的最高值后开始回落,2010年被第二产业超越,排在三次产业第二位,2012年比重回落至33.8%。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服务业增加值于2016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达678.85亿元,2013-2018年年均增长9.2%

1950--2018年宁德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二)市场主体壮大,领域大幅拓展。 改革开放前,宁德市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主要集中在交通业、商业等少数领域,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城市综合体、网店等新业态,直销、会员制、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3.48万个,比2004年增长2.7倍。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40.4%下降到201830.1%

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为26.8%。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宁德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1979-2018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高出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0%,比1978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稳定器”。

(二)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服务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它的发展不仅为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优质、低价、高效、便捷的服务,更是拉动消费、提振内需的有效手段。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引导第一、二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企业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高效益。2018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7.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10.2%。经济发展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业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进而扩大消费规模,促进经济发展。2018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8.74亿元、2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2005年的2.5倍、2.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7.3%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490元,是1990年的21.1倍,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94元,是199021.6倍,年均增长11.6%

(三)扩大就业容量。服务业领域广、行业多,融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于一体,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有很大的就业容纳能力。随着劳动力市场、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2018年末,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服务业从员人员占60.3%

三、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

(一)批发和零售业繁荣活跃。近年来,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品牌店和专卖店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得到有效扩展,国美电器、沃尔玛、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中型知名企业落户宁德,不仅扩大了销售网店布局密度,方便居民消费,而且推动商贸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商贸”模式迅速发展,线上线下互动互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根据浪潮系统数据,2018年全市网上零售额148.8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123.2亿元,增长44.3%。目前全市电子商务企业数达1530家,电商店铺数45161家。

(二)交通运输业跨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德只有3条总长131.7公里的简易公路,港口码头大多处于原始状态,交通落后闭塞。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结束了闽东没有高速的历史。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闽东人民的铁路梦终于实现。随着宁武高速、沈海高速复线等多条高速公路建成使用,港口码头加快更新建设,宁德市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18年,全市公路、水路货运量4802万吨,是1978年的18.3倍,年均增长7.5%;货物周转量149.81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69.9倍,年均增长11.2%;客运量6235万人,是1978年的7.9倍,年均增长5.3%;旅客周转量27.44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11.8倍,年均增长6.4%;港口货物吞吐量3289.83万吨,是199032.3倍,年均增长13.2%;铁路旅客发送量259万人,比上年增长4.6%2018年末,全市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10个。

四、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我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末,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1080家,比2004215家增长了4倍;年末从业人数0.65万人,是2004年的3.4倍。2018电信业务总量111.19亿元,比2015年增长121.9%,年均增长30.4%;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343.2万户,互联网用户361.8万人。

(二)金融业稳健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德金融业伴随经济发展步伐快速成长,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金融业总量稳步攀升,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08.01亿元,是1986年的361.0倍,年均增长20.2%;人民币贷款余额1738.35亿元,是1986年的186.7倍,年均增长17.8%。201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7.01亿元,是2005年的7.2倍,年均增长16.4%。

(三)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宁德市房地产业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随着宁德撤地设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期。1990-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68.92亿元,年均增长33.7%2005-2018年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2340.0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8.0%201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54.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7.9 %,成为推动宁德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四)旅游产业方兴未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宁德交通“瓶颈”的破解,宁德旅游业迅速崛起。目前,宁德市拥有屏南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和福鼎太姥山风景区25A级旅游景区,周宁鲤鱼溪·九龙旅游区和福安白云山24A级旅游景区,还有三都澳、柘荣东狮山等一批3A级旅游景区,更有独具特色的畲族风情和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宁德打造“宁德世界地质公园”、“闽东北亲水游”、“中国扶贫第一村”等旅游品牌,大力推动宁德市旅游产业发展。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252.91万人次,是2010年的4.8倍,年均增长21.6%;旅游总收入343.98亿元,是2010年的6.8倍,年均增长27.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