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宁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1—2018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
一、宁德投资建设的历程回顾
(一)从无到有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在实行巩固国防、稳定物价和全面恢复、重点建设的国家经济总方针下,宁德由于地处福建前线,国家投入少,地方财力有限,以及国家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小、投资少,但投资增速总体保持较快。1951—1957年的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7.2%。
(二)波浪式前进阶段
1958—1978年是波浪式前进阶段。这期间从盲目推行“大跃进”,到确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再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及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备战备荒”的口号,对这个阶段的各个时期产生极大的影响。“二五”、经济调整期(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时期,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8.5%、25.4%、19.1%、-2.3%、33.0%。
(三)突飞猛进的阶段
1979-201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其他所有制投资形式迅速发展,民间投资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六五”到“十二五”时期,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3.7%。尤其是2000年撤地设市后,宁德市明确了“工业立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极港口中心城市”“促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一大批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中心城市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00—2015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5.7%。
(四)激发新活力的阶段
2016-2018年是适应新常态、激发新活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速仅为3.9%。但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补齐短板、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不绣钢新材料、锂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新兴主导产业不断形成;高铁、高速公路、万吨码头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大动脉、大通道的保障作用持续增强;水利、环保、河流治理、教育、卫生等投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宁德投资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投资产业结构看,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宁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约为45.9:22.5:31.5,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撤地设市后,宁德市在“十五”期间提出了优化一产、壮大二产,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三次产业水平的规划。到2005年,宁德市三次产业城镇项目投资比例调整为0.2:54.8:45.0,第二产业投资快速提升。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到2018年,宁德市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2.2:32.6:65.2。
从投资主体结构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是国有投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宁德市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方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为投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18年,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其他经济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0.4%。其中,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7.3%。
(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市交通、通信、电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2008-2018年,宁德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达18.2%。
在交通枢纽方面,1995年,104国道宁德段拓宽改建工程全线竣工,打破了闽东交通瓶颈。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成为推动和保障宁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动脉、大通道。之后又相继建成了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京台高速公路宁德段、沈海复线福安至寿宁段、柘荣至福安段、宁德漳湾至连江浦口段等。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结束了宁德没有铁路的历史。城澳万吨级多用码头、大唐5万吨级煤专用码头、下白石3000吨级码头等建成,宁德港口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209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16公里,宁德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290万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转变,初步形成了涵盖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形式全面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在能源开发方面,宁德凭借地理优势,筑巢引凤,对接一个又一个能源项目,宁德大唐火电、宁德核电、霞浦风电等相继建成,霞浦核电、周宁抽水蓄能发电开工建设,实现了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抽水蓄能多元化发展,电力输配电网络建设得到强化,电网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宁德从昔日能源匮乏之地蜕变为清洁能源输送之地。到2018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959.7万千瓦,约占全省16.6%。其中,水力发电235.8万千瓦,火力发电255.6万千瓦,核力发电435.6万千瓦,风力发电28.8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3.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0.9万千瓦。
(三)主导产业投资风生水起,集群效应凸显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宁德市制造业基础薄弱。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撤地设市后,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宁德市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2000—2010年,宁德市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达67.9%,形成了食品加工、电机电器、生物医药、合成革制造、船舶修造等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宁德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放大山海优势,按照“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全力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针对产业集群核心链条,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推动产业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2011—2018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20.2%。目前,宁德已初步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在锂电新能源产业上,宁德市以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两大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完善配套,引进落地厦钨、杉杉、卓高、侨云等一大批产业链项目,实现了锂电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2011-2018年期间,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37.3%。
在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上,青拓集团在福安湾坞半岛冶金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的青拓系列项目,现已形成年产镍铁180万吨、不锈钢粗钢470万吨、不锈钢热轧钢卷380万吨、不锈钢冷轧板带220万吨、不锈钢棒材50万吨、不锈钢无缝管材20万吨、不锈钢高速线材90万吨、不锈钢型材4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单体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在青拓系列项目带动下,甬金科技、宏旺冷轧、海利钢管等国内知名大型不锈钢深加工企业,也相继落户湾坞半岛,实现了福安冶金新材料产业从原料-冶炼-热轧-冷轧深加工全产业链延伸。2011-2018年期间,宁德市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2.5%。2018年,不锈钢新材料产业成为宁德市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在铜材料产业上,宁德铜冶炼基地项目是福建省政府与中铝集团合作建设项目,于2018年底建成投产。项目拥有目前国际国内铜冶行业最大规模的单条生产线,工艺技术先进,项目采用富氧强化的铜冶炼技术,工艺成熟稳定,环境指标优良,综合能耗低,装备水平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单一设备产量最大。在其带动下,上下游产业链将逐步延伸,发展形成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着力打造东南沿海最先进的铜产业基地。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上汽宁德基地项目占地6800多亩,具备整车生产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完整的四大工艺,是福建省目前设计产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项目,已带动30多家一级配套商落地同步建设。自2018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该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推进,创下了新的“宁德速度”,未来可形成千亿规模产值,成为东南沿海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四)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增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市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宁德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2008-2018年,宁德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8%、28.4%。实施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扩建、宁德师院新校区和一批校安工程、扩容工程、农村薄弱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公办幼儿园建设等一大批教育建设项目。到2018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97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普通中学171所,小学277所,幼儿园490所。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宁德市医院搬迁工程、宁德市闽东医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霞浦县医院新院医疗综合楼、福鼎市医院百胜院区、福鼎市第二医院、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闽东养老康复中心等一大批卫生医疗养老服务项目得以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达662个,其中,医院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4个。
在城乡建设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8年,宁德中心城市主城区面积拓展到39平方公里,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给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乡村,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66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0条,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到2018年,全市共有县级以上供水厂16座,供水能力达48.1万立方米/日,全市供水管网总长度约1350公里,供水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市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日。中心城区东区污水处理厂,以及福鼎、福安、古田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实现所有县(市、区)管道天然气布局,建设并投入使用LNG中心气化站7座,燃气管道累计总长555公里,管道燃气用户10.6万户。
在居住条件方面,宁德市住房供应从福利分配逐步向商品房与保障房相结合转变,供给方式、户型选择更加丰富,不断满足居民居住需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宁德市房地产业蓬勃发展。1990—2018年,宁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768.9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从1990年的56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89.36亿元。2005—2018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2340.06万平方米。另外,宁德市积极探索和完善保障房体系,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创新保障形式,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保障居民“住有所居”,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2008—2018年,全市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27万套(户),施工面积693.2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40.8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39万套(户),施工面积221.88万平方米,投资额66.33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2.88万套(户),施工面积471.35万平方米,投资额74.55亿元。
回望7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优化投资结构,使固定资产投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助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