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风雨兼程七十载 发展巨变看蕉城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八
蕉城区为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海岸线201.8公里(其中岛岸线96.0公里),总面积1664.53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72.96平方公里。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宁德县,1988年撤县建市,2000年9月撤销县级宁德市,设立蕉城区。现辖11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2018年末总人口46.43万人。
区内有享誉国内外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三都澳口小腹大,不冻不淤,四面环山,避风极佳,其海岸线、水域面积、深水面积均为世界之冠,是我国大陆沿海进入台湾海峡这一国际航道的最便捷出口,是宁德市实施“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发展战略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蕉城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顺利完成了各个历史阶段确立的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水平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整个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1950年,蕉城区生产总值仅为1093万元,经过28年的发展,于1978年达到5769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蕉城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见图1)。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1982年、1994年、2009年、2013年、2017年、2018年突破1亿元、1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46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448.7倍,年均增长9.4%,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4%,经济总量占宁德市的份额由1978年的11.0%提高到2018年的2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185.2倍,年均增长8.0%,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6%。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增强了蕉城区的财政实力。财政总量的增加也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蕉城区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双双突破3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3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4.8%;财政总支出由1952年的3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2.62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70年代,蕉城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在5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蕉城区三次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从1950年的67.2﹕16.1﹕16.7调整为2000年的24.9∶24.0∶51.1;从2001年-2018年,蕉城区三次产业呈现出一产稳定发展,二产高速发展,三产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24.0﹕24.1﹕51.9调整为2018年的8.6∶55.0∶36.4。“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实现了由传统农业为主导向现代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成功转型。“十二五”开始,蕉城区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2017年蕉城区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超出五成达到51.2%,成为带动经济的领头羊(见图2)。
农业基础持续巩固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农业基础持续巩固。1949年,蕉城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849万元。经过70年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蕉城区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农业保持稳定增长,也为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蕉城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7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44.2倍,年均增长5.6%(见图3)。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中国成立初期,蕉城区工业经济十分落后,主要是开发矿产资源,拥有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初级加工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后,蕉城先后引进了特色水产行业以及新能源电池、中铜冶炼、上汽等项目,带动工业迅速崛起,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11年,蕉城区工业总产值(含东侨)突破一百亿大关,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又分别突破二百亿、三百亿、四百亿、五百亿、七百亿大关。2018年,蕉城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3%,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1850倍,年均增长14.8%(见图4)。
三大需求拉动有力 第三产业跨越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蕉城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还很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蕉城区坚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固定资产投资(含东侨)仅2万元,1994年突破1亿元,1999年突破10亿元,2012年突破100亿元,2013年、2014年连跨2个百亿元台阶。1952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24.9%。投资已成为蕉城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为蕉城区消费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自2008年起,蕉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稳居宁德市第一,闽东商贸中心的地位持续加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0年的440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149.38亿元,年均增长12.9%(见图5)。
旅游资源持续开发。蕉城区旅游业起步于21世纪初。2003年后,随着沿海高速公路的开通,全区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环境日趋成熟。自然景观景点有三都澳、霍童溪、支提山、南漈山公园、镜台山公园。人文景观景点有以畲家寨、畲族宫为代表的畲族风情旅游景区、景点,以福海关、三都修道院为代表的近代遗址,以南漈寺、天后宫为代表的古建筑。蕉城区还是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当年闽东“海上交通站”,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蕉城的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有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霍童线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畲族歌舞等。2018年,蕉城区接待游客已突破80万人次,达8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7%和33%。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前,蕉城区的经济发展处于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蕉城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712万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61.40亿元。
第三产业跨越发展。蕉城区充分发挥宁德市政府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195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83万元,占GDP的16.7%;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4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3%;1996年突破10亿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达45.1%之后,第三产业呈跨越式增长态势,规模不断扩大,到2018年实现170.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4%,按可比价计算是1950年的2305倍,年均增长12.1%。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交通配套持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蕉城区境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5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仅71公里,201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100公里。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结束了闽东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实现了闽东人民的铁路梦。全区公路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以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和省道为主干,农村公路为支线,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蕉城区拥有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9.62万户,比1978年增长22.6倍;移动通信、互联网从无到有,移动电话用户已达96.19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已达24.93万户。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前,蕉城区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蕉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492元提高到2018年的34398元,增长68.9倍,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79元提高到16293元,增长42倍,年均增长12.1%(见图6、图7)。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积极构建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1993年,蕉城区已初步形成以养老保险为龙头、工伤和生育保险相配套的“三位一体”格局的社会保险体制。1999年,蕉城区全面深化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2005年,蕉城区社会保险体系基本覆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2013年,蕉城区初步建立起全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蕉城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2018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560元,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400万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38个贫困村实现“摘帽”,坚持就业帮扶政策,帮助贫困人口就业1250人。
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1997年,蕉城区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0年始,蕉城区大力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推动“双高普九”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蕉城区实施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暨“两项督导”通过宁德市级核查验收,又以“双优”成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截至2018年,蕉城区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多层次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呈现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区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108所、教职工7296名、专任教师6080名、在校学生99152人。幼儿园入园率96.9%,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8.8%,高中阶段入学率96.4%。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蕉城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突出抓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和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预防保健;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截至2018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个、卫生技术人员4784人,是1950年的683倍;拥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2846张,是1950年的284.6倍。
文体事业硕果累累。2005年7月,蕉城区开始组织申报市、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推出一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蕉城区成立福船研究会,以抢救、保护和传承“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进校园”列为重点工作;同年,“霍童线狮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7年,蔡威事迹展陈馆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霍童黄鞠水利遗址被纳入中国水利博物馆永久性展陈。2018年进一步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功能;深入实施蔡威“五个一”军民融合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极具影响力的红色名片。新中国成立以来,蕉城区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全民健身运动,还是竞技体育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体育不断加强,区内中小学多次获《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称号。全民健身运动不仅在城市普及,还向农村延伸。竞技体育更是捷报频传,蕉城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家、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执笔:蕉城区统计局 郑鑫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