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七十载 奋进筑梦新韩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九

发布时间: 2019-09-20 09:09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福安,简称“扆邑”或“韩城”。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县,1989年撤县设市。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南部、洞宫山脉东南延伸部分,东邻柘荣县、霞浦县,西连周宁县,北毗寿宁县、浙江泰顺县,南接蕉城区、三沙湾。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沈海高速公路和福温铁路横贯南部沿海,宁武高速公路和福泰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复线分别穿过西部、北部区域在城区交汇,赛岐—下白石港是福建省第三大港口,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福安海域广阔,水域面积333平方公,海岸线长度130公里,境内岛屿、海湾众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安人民书写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综合实力飞跃发展

70年来,福安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开拓进取,保障了经济总体连续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安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强劲的增长态势,总量不断扩张。198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越福鼎市,成为宁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县域。“一五”时期生产总值只有1.01亿元;“七五”时期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8.01亿元;“九五”时期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72.80亿元,“十二五时期”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497.78亿元。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见图1)。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69.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2年的379倍,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达81412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2年的175倍,年均增长8.1%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安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预算收入)为45.59亿元,比1950年(0.01亿元)增加了45.58亿元,年均增长12.8%2018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47亿元,比1978年增加25.37亿元,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的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存、贷款总量不断攀升。“一五”时期,福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0.11亿元;“六五”时期,总量突破亿元达2.22亿元,“八五”时期,突破十亿元达18.34亿元;“十五”时期,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18年末,福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2.42亿元。“一五”时期,福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0.30亿元,“三五”时期,突破亿元达1.57亿元,“七五时期,突破十亿元达14.34亿元;“十五”时期,突破百亿大关。到2018年末,福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2.01亿元。

农业生产亮点突出

70年来,福安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加速集聚。

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福安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是农业生产的适宜区。“一五”时期,全市农业总产值仅为0.93亿元。“七五”以后,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九五”时期,农业总产值比“七五”时期增长了近十倍。“十五”时期,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十一五”时期,总量达158.87亿元(见图2)。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2.77亿元,是1949年的38.6倍,年均增长5.4%

 

 

 

 

 

 

 

 

产业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十三五”以来,全市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典型,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开展第八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动态监测,实现每个主导产业至少1家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引导104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二是落实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围绕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立农产品加工示范项目6个、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9家,引导农产品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加销一体化。三是特色农产品基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茶叶、葡萄等高优产业,狠抓茶叶、水果标准化基地建设,在葡萄主产区的7个乡镇建立10个绿色标准化葡萄生产核心示范园,成功培育了50个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百香果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推广龙眼、葡萄、柑桔、水蜜桃等“五新”栽培核心示范区400亩,辐射4000亩,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质量和水平。

工业经济 跨步前进

70年来,福安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

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凸显1950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26.7%1990年以后,全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此后工业产值持续高于农业产值。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十亿元大关达13.15亿元;2006年突破百亿大关,达132.40亿元;201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4.14亿元(见图3)。2018年,全市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九成,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9%,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产业框架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安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引进了以鼎信系列、甬金、宏旺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以巨龙集团、惠丰电机、安波电器等为龙头的电机电器制造产业,以福华轧钢、联港金属等为龙头的黑色金属产业,以白马船厂、福宁船舶重工、世纪华海船舶重工等为龙头的造船产业,以隽永天香、新坦洋等为龙头的茶业产业,以新味食品、港福食品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了支撑福安经济发展的工业经济框架。2017,全市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9493.4倍,年均增长14.6%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一是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崛起。鼎信实业、鼎信镍业、鼎信科技、海和实业等镍合金及不锈钢深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浦众钢铁有限公司不锈钢深加工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产业集群。2018年,不锈钢制造行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宁德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二是健康产业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以荣耀健身器材、怡和电子、博和电子等为龙头的按摩器行业。2018年,规模以上按摩器行业累计产值突破10亿元。

工业园区建设进展加快。“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推动大唐工业集中区、白马工业园等“五区三园”开发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板块;“十二五”以来,全市主要园区完成投资超过2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超过60亿元,工业企业发展聚集效应日趋明显,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共有园区8个,其中省级以上1个,园区入驻企业约274家。

商贸服务蓬勃发展

70年来,福安市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共同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服务业的地位逐步提升195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市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动规律: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波动提升,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三、二”转变为“二、三、一”。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362.027.7,第三产业的比重比1950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力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59亿元、23.36亿元、4.84亿元,三大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40.6%,比1984年提高21.2个百分点。2018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限额以上商贸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企业合计208家,比上年新增69家,为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新兴行业不断拓宽。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旅游业、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有了较快发展。旅游业不断升温。白云山成功创建4A级景区,廉村被省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晓阳镇被评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西北部乡镇生态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港口物流业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福安青拓实业物流仓储基地、白马军联200万吨散装水泥中转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顺利建成。“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2018年,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共实现商品销售额11.26亿元,同比增长35.1%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70年来,福安市积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乡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安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一市三区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溪北洋和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西拓、南展、面江向海”的中西城区大框架基本形成。城镇人口增加。1952城镇户籍人口3.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4%1998年突破10万人大关,达10.0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1%2015年突破20万人大关,达25.5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8.4%2018年城镇户籍人口26.0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8.7%

交通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安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陆交通迅速发展。到1982年为止,实现乡乡通汽车,修建民间码头300吨级4座;到1990年为止,拥有公路48条,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达33.4千米;2012年以来,全市不断加快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7.1%,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航运的闽东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显现;连接城乡互联互通的路网不断优化,城市通乡达村路网提级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末全市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三纵五横”的国道及省道公路网络,公路网逐渐形成“树”状结构,形成了依托白马港通江达海、南北延伸、辐射内陆的交通网,全面构筑了我市“交通互联、对台交流、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拓展腹地”的交通网络。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进入“十三五”以来,全市城乡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溪北洋和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初具规模,赛岐省级“小城市”、穆阳全国特色小镇、湾坞省级不锈钢新材料特色小镇加快建设。2018年,全市8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及28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社口坦洋村列入省重点改善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试点名单,潭头棠溪等12个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穆云科后等10个村列入第四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穆阳等7个村镇入选省级文明村镇,溪潭芹洋等3个村入选省旅发委、发改委扶持重点村。全市2018年全年实施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73个,完成投资16.2亿元。

社会事业万象更新

70年来,福安市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加快发展。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7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1965年,全县有专业职业学校1所、中学5所、幼儿园17所,专任教师1677人,在校学生3.89万人。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提升教育品质”目标,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美丽校园建设和学校管理标准化”四大工程,并取得阶段性成效。2011年以来,福安市先后荣获省教育先进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等称号,以及通过“双高普九”省级评估验收和省“教育强市”评估。截至2018年,全市实施教育事业补短板项目20个,完成投资3.5亿元;拥有各类学校180所,其中中学26所;拥有专任教师6921人,在校学生11.64万人。5所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福安师范附小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福安一中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进入“十三五”以来,全市围绕构建“文化强市”“体育强市”的目标定位,开拓创新,持续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镇村全覆盖。建成了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多功能融合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同时,依托覆盖全市的文化协管员队伍与活跃在城区乃及全市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以各基层文化站骨干力量、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协管员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协会,加快推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2018年先后举办各类活动近百场次,其中举办“社区群星秀”专场演出活动50多场、“书香福安讲堂”13场。二是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文物点405处,拥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村被列为福建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9个村(单位)被列为闽东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一批示范点。全市拥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初步发展。全市目前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宁德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家。2018年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1年,福安市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在宁德市率先获得“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2012年,“国家火炬福建福安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获科技部批准,被列入2012年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基地认定名单;2013年,福安市闽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被列入2013年度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试点的集群,2014年再获“全国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奖”;2017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科技型企业29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8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2018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企业6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1家、全市专利申请量961件、专利授权683件。

人民生活 显著改善

70年来,福安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居民生活水平切实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人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显著提高。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145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22575万元;2016年,突破3万元,达30084万元;2018年达到35090元,是199030.8倍,年均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84313元增加至201816883元,年均增长12.4%。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基本的温饱需求转向消费型需求,衣食消费占比下降,改善生活质量类消费提升。1996年城镇住户人均年消费支出仅3299元,到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突破万元;201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3982元,是19967.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由2005年的3084元增加至2018年的13325元,年均增长11.9%

就业形势稳中趋好。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市落实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构建人才创新平台,促进就业培训,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18年,全市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76%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覆盖城乡,参保人数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保险续保人数为16.11万人,完成续缴率93.58%,综合参保率达99.66%,制度覆盖率达100 %。民生支出稳定增长。2018年,全年市财政民生支出33.41亿元,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8.6%,四大民生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0.36亿元。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全市各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内河功能达标率100%,交溪水质状况良好;交通噪声值和市区区域噪声值总体达标;成功创建宁德市级生态村313个、省级生态村6个、省级生态乡镇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2018全年,一级达标天数207天,二级达标天数144天,总达标比例为97.0%7个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8.4%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完成绿化造林6058亩,并入选全国“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安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在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持发展为要,坚持民生为本,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福安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执笔:福安市统计局 魏玲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