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霞浦县,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建县1700余年,位居台湾海峡西北岸,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9′~27°6′,东经119°46′~120°23′。依山傍海,全县土地面积1708.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80公里,大小岛屿442个,均居福建省沿海县(市)首位,具备大型深水港口的战略优势,素有“海疆重镇、闽浙要冲”之称。霞浦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6个乡,2018年末总人口54.9万人。霞浦县是福建省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拥有“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被评为中国摄影圣地、中国海钓基地及中国自驾游旅游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6月17日,霞浦解放。时光荏苒,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来,霞浦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砥砺奋进,使得霞浦县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霞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富足。
经济实力增强 经济结构优化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后,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地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85万元。“一五”期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霞浦县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等方针政策,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三次产业均有所发展;至195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72万元,按可比价算,年均增长14.4%。“二五”期间,全县生产发展趋缓,经过三年的调整,社会生产得以恢复,之后,生产发展虽有所动荡,但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至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8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七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0%。“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6.3%,至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59.8倍,年均增长1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538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0年的136.6倍,年均递增7.5%(见图1)。
图1 1950—2018年霞浦县地区生产总值
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3万元。经过三年恢复期,至1952年底,总产值达到1951万元,年均增长13.7%。“一五”期间,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农、渔业生产技术得到推广,1957年,总产值达到3810万元,年均增长12.8%。随后,农业经济发展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向上趋势,1978年,总产值达到6811万元,年均增长3.3%。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霞浦为沿海开放县后,县委作出“狠抓农业”等部署,促进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之后10年,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2.8%,1998年总产值达到22.3亿元。上世纪末至今,农业生产较为平稳,20年间年均增长2.9%。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1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58.5倍,年均增长6.1%(见图2)。作为渔业大县,2018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到43.41万吨,渔业产值98.7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3.1%。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目前,霞浦县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达24家,建成市级山地农业示范基地20余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2家、产品15个;获得“霞浦晚熟荔枝”和“霞浦榨菜”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 拥有“霞浦元宵茶”“霞浦海带”“霞浦紫菜”“霞浦海参”“霞浦沙江牡蛎”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5个。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开展种植业工程示范推广,实现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847人;大力推广12316农业信息服务App,目前已覆盖2000余人。
图2 1950—2018年霞浦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图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霞浦县工业总产值仅为171万元。“一五”时期之后,195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万大关。随后,增长放缓,至“四五”时期末,总产值突破两千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浦工业经济的增长曲线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出现波动,但总体仍保持着增长态势。198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一亿大关。此后10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4.3%,1995年,工业总产值已上升至14.8亿元。“九五”期间,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年均增速5.9%。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业集中点,形成以水产品加工、汽摩配件、制造业为主的五个工业园区,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转型,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0%、 21.5%、16.6%。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17年达到156亿元大关。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依托丰富的山海资源,霞浦大力发展以水产品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业,先后获得“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称号和“霞浦海带”“霞浦紫菜”“霞浦沙江牡蛎”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5年、2017年两次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东吾洋食品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万丰水产公司和钦龙食品公司成功创建“全国水产养殖示范场”。拥有“中洋” “闽松”“世纪农源”“丛绿”等省级名牌品牌产品14个,拥有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钦龙食品”(KLF商标)]。
投资活力有效激发,新旧城区建设可圈可点。1952年,霞浦县固定资产投资仅有6万元。在国民经济恢复后,政府加强了对工农业的投资,同时,逐步增加对交通邮电、文教卫生、商业以及城乡建设的投资;“二五”期间,年均投资额达到368万元,超过了三年调整期与“三五”时期年均投资额,与“四五”时期相当。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千方百计推动投资建设,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断创新高。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978年650万元的基础上,于“九五”期间开始发力,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十五”期间进入建设高峰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亿元,是“八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0倍;“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活跃的态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69亿元;“十二五”期间持续加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37.25亿元,是“六五”时期的1211倍。
截至2018年底,霞浦县城区面积为197.4平方公里,通过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完成了野猫岭“三旧”改造、六一七路东关拓建改造、茶厂宿舍楼棚户区改造等任务;在建一批大规模高档住宅小区,包括东泰华府、金顶国际、正阳首府、富地康城、安大名城、中梁壹号院等6个建筑面积20 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以及海润尚郡、书香佳苑、天壬·福临御景、万嘉国际商贸城、世邦三千府、汇川府、香开观海等7个1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住房结构从多层建筑逐步向高层建筑发展。新旧城区建设齐头并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霞浦县政府努力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195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为168万元;次年,建立县级财政预算制度。“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大跃进”期间,财政收入超常猛增。此后,财政收入进入调整和缓慢发展时期。“一五”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年均增长4.0%。1977年,财政总收入645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发挥山海优势,大力发展工、农、渔业和乡镇企业,财政部门积极推行各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财税体制,财政总体运行情况逐年向好。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3.08亿元,是1978年的150倍,年均增长13.3%(见图3)。
图3 1950—2018年霞浦县公共财政收入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安、经济秩序日益稳定,国民经济初步发展。1952年,霞浦县三次产业结构为90.1︰6.8︰3.1。60年代前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市场贸易初现繁荣,服务业比重提高,进入70年代,经过调整整顿,县、乡集体工业有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各项政策逐步实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改观,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生产结构逐步协调。至2018年,霞浦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3.0倍,年均递增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42亿元,是1978年的181.8倍,年均递增1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1.23亿元,是1978年的165.9倍,年均递增13.6%。三次产业呈现出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3.7︰17.5︰28.8调整为2018年的27.6︰28.7︰4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1.2和14.9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见表1)。
表1 1952—2018年霞浦县三次产业结构
单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小浦公路霞浦段(三沙小古镇至闽北浦城县)动工兴建,至1967年建成。1958年动工兴建沙闾公路霞浦段,分阶段施工,至1979年建成,地面为沙土砾碎石混合。“八五”后,随着“交通先行工程”的实施,全县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善。2000年,达到次高级公路标准的新铺沥青路面里程达到186.6千米。“十五”时期,修筑农村“小康路”,启动闽东机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2003年福(鼎)宁(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霞浦全面融入“环三”一个半小时交通圈。2009年,纵贯霞浦的温(州)福(州)铁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霞浦的交通面貌。赤岸大道连接线、牙城至杨家溪公路、六一七路东关段改造路段、国省干线霞浦东冲至火车站段、体育北路、盐田至溪南疏港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区路网功能不断优化,初步形成集铁路、水路、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至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32.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86公里;二级公路通车里程88.30公里。货运量356万吨,是1978年的13.68倍,年均增长6.8%;货物周转量144370万吨公里;客运量801万人次,是1978年的200.2倍,年均增长14.2%;港口方面,以溪南、三沙及东冲作业区为主,特别是三沙作业区,承担着宁德对外开放港区的重要功能,港口货物吞吐量52万吨,是1990年的4.3倍。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陆岛交通码头 30个。“十三五”期间,下山、西安、傅竹、沙江、下浒、下岐、龟澳300~1000吨级码头7个,正在建设中。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霞浦县全面恢复和疏通干线邮路,积极开辟县内乡村邮路。“一五”时期末,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改革开放后,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201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39800万元,比1978年的33万元增长了70倍;年末县内电话用户50286户,比1990年增长22.5倍。全县移动通信、互联网业务从无到有,2018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4.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4.2%;互联网宽带用户已达16.28万户,宽带用户普及率达98.3%。
旅游业方兴未艾。霞浦县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未被发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浦县紧紧围绕创建“福建旅游强县”和打造“闽东旅游集散中心”目标,不断挖掘文化旅游内涵,全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日益提高。2018年,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5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3亿元。近年来,摄影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生态体验游、自驾休闲游成为新消费热点,霞浦旅游正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标准化创建工作持续推进。霞浦滩涂被冠以“中国最美滩涂”的美誉,位居“中国十大风光摄影胜地”之首,“花竹日出”“沙江S湾”等享誉海内外。霞浦入选“中国摄影地”和福建首批“摄影目的地”;杨家溪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溪南半月里文化村落被授予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并获评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拾间海”民宿获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民宿“地道体验奖”。“摄影胜地,度假天堂”品牌逐步树立,霞浦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对外知名度不断提升。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保障逐步改善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农业投资和科学种田,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职工工资实行供给制和薪金制。1952年,霞浦县职工年平均工资297元。50年代末,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60年代,社会物价基本平稳,经过三年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霞浦县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霞浦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3元,是1990年的26.9倍,年均增速1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0元,是1990年的23.8倍,年均增速1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0540元,是1978年的106.7倍,年均增速12.4%。1978年,霞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152万元,2018年则达到86.03亿元,是1978年的5660倍,年均增速达到24.1%。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4年底,全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视频会议召开,霞浦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历经4年努力,各乡镇(街道)在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治理效果等各项工作方面初步进入常态化,形成了“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各整治村基本设置了垃圾收集池,配齐垃圾桶,累计完成投入1.18亿元。农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村庄配备了保洁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观,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社会保障事业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得到完善。2018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职工40694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1639人、企业单位29055人;2018年全年共收取养老保险基金31729万元。截至2018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3082人,全年实发养老金4388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37556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37416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0.76万人,领取养老金的7.82万人,实发养老金11503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由2005年末的1.8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2万人。2005年投入保障资金1066万元,2018年增加至6155万元。全年投入救济资金由2005年的37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431万元。截至2018年,享受农村临时救济3250人次。2008年以来,全县共建设保障性住房7700套,现已竣工并交付使用6916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房)2641套(政府投资建设1472套,企业配建候工楼1169套),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经济适用房1096套,已完成销售1031套,剩余65套作为公租房配租;限价商品房970套,已竣工并销售完成698套(另有西关安大限价商品房272套已办理预售许可);城镇棚改区改造2754套,已竣工并交付使用2242套;垦区林区改造239套,已竣工并分配到位。
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对外开放进程加快
消费市场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霞浦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呈增长态势。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霞浦县经营环境不断优化,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195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491万元;改革开放当年达到4771万元。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98亿元。1950—2018年年均增长11.6%(见图4),其中1978—2018年年均增长13.8%。在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49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49亿元。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21亿元;餐饮收入额11.77亿元。按规模计,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及限额以下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6%和83.4%。
对外开放进程加快。2018年,全县出口总额21.26亿元,共签约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274.40亿元。其中,正式签约项目31个,已签约外资项目2项,外资额4.59亿美元。对台劳务输出125人次。
图4 1950—2018年霞浦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教文卫齐头并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形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良好格局,科教文卫事业焕发生机。通过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霞浦县科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验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至2018年末,全县拥有工程、农业、水利、卫生、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9116人,其中有高级职称817人、中级职称3943人。
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霞浦县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文盲率高。1953年后,农村兴办民办学校,入学率有所提高,但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较低。1983年,全县贯彻“一无二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要求,学习条件得到改善。1986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2%,毕业班毕业率达98.9%,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2018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54所,在校学生83440人,毕业生20127人。其中,小学49所,招生8469人,在校学生41495人,毕业生5091人;普通中学22所,招生7263人,在校学生20649人,毕业生7282人;幼儿园81所,在园幼儿1945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54人。2017—2018学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3%。十八中教学综合楼、长春中心小学教学楼等12个项目竣工使用;新增首批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7所;沙江水潮小学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称号;霞浦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评为福建省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村人围在一起看闽剧,到现在全国人民可以一起在自家看春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1990年,全县卫星电视地球站仅2个;2000年突破100个;2008年突破1000个;至2018年达到4800个。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由1900年的9200多户增加至2018年的7万户。2018年,村通播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99%。全县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1个,拥有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2018年全年各类艺术表演场次180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由1990年的2.1万册增加到19万册,图书馆年外借量由1990年的3.5万册次增加到18.6万册次。诗人汤养宗《去人间》诗集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汤养宗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福建诗人。《大京村志》列入首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广场舞《畲乡渔鼓响四方》代表福建省进京参加全国展演并获得好评。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1950年,县级医院仅县人民卫生院一家。“一五”期间,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乡镇卫生院陆续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卫生设备逐步完善,卫生技术逐步提高,2018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68个,其中县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14家;病床位数1886张,是1978年的5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21人,其中医生688人;全县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40张、医生15人;已设置医疗点的农村273个,乡村医生348人。医疗卫生工作稳步发展,县医院新院、精神病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建成一体化村卫生所110个、基层中医馆10个。乡镇卫生院得到顺利改造,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康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实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服务,组织了县医院、中医院、福宁医院等专家组对全县患病贫困户2633户9211人进行筛查、梳理和分类,对患病贫困人口所患疾病进行了确诊并掌握并开展登记造册工作。为贫困人口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活动。全县57个贫困村都建有村卫生所或巡诊点。巡诊点由乡镇卫生院派遣村医或乡医进村巡诊,承担急病出诊、随叫随到服务,基本上满足了贫困村群众看病需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重视各项体育事业,大力提倡职工体育,体育被列为中学必修课,在各小学推广少年广播操。1978年后,霞浦被列为省开展足球活动重点县,中小学足球运动掀起高潮;象棋方面也崭露头角,诞生了“农民棋王”郑乃东、“中国象棋大师”王晓华等体育竞赛人才。2018年,霞浦县有一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专职教练员7个,在校学生数由1990年的2个增加到560个;成功举办第九届霞浦(三沙)国际山地马拉松赛、2018中国霞浦休闲海钓大赛和醉美骑行自行车联赛爬坡赛等活动;积极迎战第十六届省运会,圆满完成霞浦赛区比赛任务,金牌获得总数位居全市第二;新改扩建青少年校园足球场地8个;实小、一中女子足球队分别荣获第三届“人教杯”校园足球赛冠军和省联赛冠军,三沙五澳小学足球队荣获“我爱足球”争霸赛福建赛区(娃娃组)总冠军;帆船帆板基地运动员荣获全国OP帆船锦标赛金牌3枚。2018全年共举办运动会场次90场,参加运动员2.8万人;运动员在参加国家级比赛上获得1金的好成绩,在省级比赛上,获得18金8银7铜的好成绩。
回首过去,感慨不已;展望未来,不忘初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县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执笔:霞浦县统计局 郑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