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古田县位于闽中部偏东北方,在北纬26°16ˊ~26°53ˊ,东经118°32ˊ~119°24ˊ之间,东依宁德、罗源,西临南平、建瓯,南界闽清、闽侯,北接屏南。全县土地面积2372.8192平方公里,山地、丘陵约占88.56%,河谷、盆谷、平地仅占9.47%,地势西部、中部和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古田人民勤劳创业,历史上以产铁、铸锅、造曲、制茶而出名,又因朱熹流寓而称为“先贤过化之乡”,现以“中国食用菌之都”名闻全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巨变,70年风雨征程,70年不息奋斗,谱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壮丽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古田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古田县焕发新的生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荣获了“一都两区四乡”的美誉。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历三年经济恢复、“一五”及“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后,至196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58万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03亿元。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474倍,年均增长9.5%(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是1950年的224倍,年均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52.56亿元,是1950年的236倍,年均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71.02亿元,是1950年的 481倍,年均增长9.5%。全县人均GDP由1950年的42元增加到2018年的5296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是1950年的230倍,年均增长8.3%。
图1 1950-2018年古田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新中国成立后,古田县着手恢复经济,整顿财政税收。1953年,建立县一级财政预算,当年财政收入190万元,财政支出8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开始有计划地扶持工农业生产、交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财力保障。2018年,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是1952年的5565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总支出 27.11亿元,是1952年的7927倍,年均增长14.6%。
|
|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比重为67.2∶23.5∶9.3。从“一五”计划开始,古田县重视发展工业生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至196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1.7∶48.5∶19.8。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全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成倍增加。1984年,农业产值又超过工业产值,三次产业比重为43.8∶33.4∶22.8。1990年,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为43.8∶19.9∶36.3。近年来,古田县委、县政府越来越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升。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6.2∶31.4∶42.4,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 |
图2 1950年及2018年古田县三次产业比重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精准有力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1949年,古田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209万元。随着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注重农业综合开发。至199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6亿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成为农村工作重心,农业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29倍,年均增长7.3%。农作物产能大幅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11.21万吨,是1949年的2.2倍,年均增长1.2%;茶叶产量0.91万吨,是1949年的11.7倍,年均增长3.6%;水产品产量1.74万吨,是1972年的791.2倍,年均增长15.6%;水果产量93269吨,是1949年的680.8倍。
图3 1949-2018年古田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速
食用菌产业势头强劲。古田县食用菌产业栽培技术不断创新,独占鳌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田人先后开始段木栽培银耳、银耳瓶栽与袋栽技术,并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八十年代,成功开发香菇室外袋栽和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九十年代,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在全国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薪菇生产的“五次浪潮”。目前,全县形成了以环翠屏湖乡镇(街道)为主的银耳、茶树菇、黑木耳生产区,以鹤塘为主的东部香菇、蘑菇生产区,以吉巷、卓洋为主的中部猴头菇生产区,以凤都、黄田、水口为主的南部珍稀菌类生产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开发转变,成为全国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已开发生产食用菌品种37个,其中银耳、茶树菇、香菇、猴头菇、黑木耳、杏鲍菇、鸡腿菇、海鲜菇等20多个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2018年5月,第一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圆满举行,成功打造了古田作为“中国菇业之源 世界菌业之窗”的定位;当年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118818吨,是1990年的25.4倍,年均增长12.2%。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古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连续15年保持全市第一。
脱贫攻坚凸显成效。自201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全县上下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组织实施精准网底、产业扶贫、造福搬迁、结对帮扶、助学助医等重点工程,不断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53个贫困村实现滚动退出;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215户831人,改造农村危房517户;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544万元,发放小额信贷扶持资金8087万元,帮助贫困户实施产业增收项目467个;新增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扶贫救助保险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1676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942万元,发放贫困家庭子女助学金和补助238万元,惠及827名贫困学生。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解放初期,古田县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6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田县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主的小水电、化工、造纸、服装鞋革、工艺美术、食用菌机械等行业蓬勃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至1990年底,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435家,人数4951人,成套食用生产机械、红曲、曲醋、瓷器、电烫斗等产品在国家、省评优中获奖,竹编工艺品、服装鞋革、瓷器、红曲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2000年以来,古田县工业以改革稳定为主线,以企业脱困与搞活为目标,努力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以食用菌加工业、石板材加工业、钼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古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1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实现重大跨跃(见图4)。
图4 1951-2017年古田县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工业发展的质量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古田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地条钢”企业,清理石材加工企业166家,着力抓好大甲、凤都、城西工业园区的建设,围绕新能源负极材料、食用菌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引进古田县首个上市公司项目——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并支持福大百特、福建铁王、古田药业培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环保型产业,鼓励发展食用菌、果蔬、红曲等特色产品“专精特优”深加工,开发银耳多糖饮料、果冻等系列健康休闲食品,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古田工业发展开辟了新路。2018年,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3个,完成投资2.9亿元;新备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外贸出口企业21家;签约引进惠丰长兴汽配工业园等15个工业项目,总投资38.1亿元。
基础建设跨步飞跃 城市建设日益完善
交通建设全面提速。新中国成立后,古田县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田县首建古屏公路境内段,修通大东公路,实现社社通公路。至1990年,全县有公路89条,有241个行政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1959年,外福铁路通车,古田县成为宁德地区唯一拥有铁路的县,境内先后设4个火车站,客货运量逐年增加。“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水口闽江大桥、谷水公路、古谷公路相继通车,实现了203省道与316国道对接,结束了古田往返福州盘山过岭翻越雪峰的历史,减少行车时间2.5小时,为古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古田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再翻新篇章,宁古公路、合福高铁和京台高速先后建成通车,使古田县重新成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2018年,古田县持续推进“二纵五横一联二网”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宁古高速完成投资额4.51亿元,海西高速公路网屏南至古田联络线完成投资额3.68亿元;农村路网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初步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需要,于1958年建成古田溪电站蓄水库,旧城遗址淹没于人工湖底,历经两年在罗华地带建成0.58平方公里新城镇和23个库区新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功能楼房在城区不断涌现,古田汽车站、古田县文化中心大楼、古田一中、古田医院、古田县政府大楼等地标建筑不断涌现,并新建了银行、邮电、广播电视、商业大世界、食用菌大商场、体育馆等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了以城东商贸区、塔山文化区、新秀园林住宅区、南山老干部活动区以及解放路、建设路、六一四路为主的“建四区,治三线”城区格局。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以城关为中心,东西两翼率先腾飞,带动全县经济大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城东小区和城西路工程开发建设,并以争创国家卫生县城、文明县城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民主路、滨河路等道路及玉田公园、滨河公园等休闲场所的改造建设,建成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民生工程。截至2018年,古田县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道路长度76.87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9%,被选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商品经济兴旺发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解放初期,古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4万元。1956年完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壮大,成为市场主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古田县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国营、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经营得以发展,各类专卖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等新兴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外卖、快递、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古田县在淘宝、天猫平台开设的店铺数量约有1224余家;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7亿元,是1951年的190681倍,年均增长19.9%(见图5)。外贸出口从2000年的413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8.66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8200万美元),年均增长26.4%。
图51951-2018年古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人民生活日趋殷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田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生活消费状况逐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生活质量、富裕程度明显提高。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8元,是1983年的61.3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2271元,是1983年的35.4倍,年均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7.42平方米,较1986年增加了59.17平方米。2018年,古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7元,是1990年的23.0倍,年均增长1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20111元,是199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79平方米,较1998年增加了25.18平方米。2018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911元,是1958年的284倍;居民储蓄存款104.18亿元,是1952年的61285倍。
图6 1983-2018年古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7 1990-2018年古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科技创新铸造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田县将技术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攻坚克难。1959年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致力水稻良种的引进和更新,并且在轻工业、机械、交通系统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组织和队伍逐步健全、壮大,至1990年,全县有办公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23个,自然科技专业人员1360人,群众科技人员3308人,获各级科技成果奖73项(次),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36项次。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成立,开展真姬菇高产栽培、银耳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10多项课题研究,为古田县20多家企业以及龙岩、三明、福清、漳州、南平等地提供技术服务,引领食用菌行业良性发展。2018年,专利申请总量138件,授权总量88件。闽武机械、福大百特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古银生物、正茸农业共2家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福大百特通过ISO22000/HACCP认证,拥有福建省工业企业中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同时也是我国酶制剂生产企业中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酶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田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级各类教育继续保持全面协调发展态势,先后通过了省“双高普九”验收、“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荣获“福建省政府教育工作先进县”“福建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县”“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等称号。县域内学校由1949年的106所增加至2018年的146所,在校生由1949年的922人增加至2018年的47710人,教职工由1949年的79人增加至2018年的4231人。2018年,完成图书室自动化建设两所,各校接入互联网完成率100 %,完小以上学校普通班级班班通设备配备率100%,6所学校建设了录播教室,配备了录制课例、开展网络课堂、教学自我诊断及视频会议等应用。
旅游产业持续发力。古田县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境内千年古迹、人文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蕴含着极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古田县委、县政府抓住“两高”开通发展机遇,以省会后花园为导向,以健康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千年临水健康古田”,加快“建三圈 兴三业”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和对台两大优势,利用微信媒体、精品旅游线路推介等宣传手段,加快推进杉洋古镇、前洋古村、金翼之家、圆瑛故里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以翠屏湖、临水宫、大白溪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形成“核心景区+乡村旅游”旅游格局。2018年,第十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在临水宫祖庙隆重举行,有500名来自港澳台和广东、浙江、江西等省份代表,以及当地群众2000多人参加,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了两岸文化的认同。当年全县有旅游企业11家、星级饭店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 3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3.1%和76.8%。
文体成果收获颇丰。改革开放以来,古田县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活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获此殊荣,一直保持至今。2018年,古田县委、县政府整合提升特色文化资源,以陈靖姑信俗文化、圆瑛文化、金翼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等品牌为龙头,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融互动。古田县还积极挖掘、整理、保护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古田银耳制作技艺分别入列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古田县也高度重视文体中心暨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建设,为实现城乡民众文化权益奠定坚实基础。全县现有体育协会组织15个,基层分会352个。古田县运动健儿先后在国际比赛上获金牌15枚,国内比赛上获金牌35枚,省级比赛上获得金牌83枚。2018年古田县组织63名运动员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共获得个人和团体金牌15枚、银牌14枚、铜牌15枚,创古田县参加历届福建省运动会中最好成绩,所获得的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均位居宁德市第二名。
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古田县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全县仅有医务人员332人、床位145张。进入新世纪以来,古田县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416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9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级卫生所(室)356个;共核定床位1287张,实际开放床位1390张,每千人拥有实际开放床位4.17张;卫生技术人员169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455人、注册护士64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0%。
就业保障日益稳固。经过70年的发展,古田县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形成全民参保的良好局面。2018年,古田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2625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841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46417人,工伤保险参保2424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659人。就业人员不断增加。2018年,新增城镇就业3023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12 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就业6025人,失业率2.9%,开发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教育系统公益性岗位和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提供岗位就业233人。
回顾历史,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70年风雨历程,古田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彰显辉煌。鉴往策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确保古田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执笔∶古田县统计局 黄巧银、陈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