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霍童溪、古田溪上游,介于东经118°41′~119°13′、北纬26°44′~27°10′之间,东南与蕉城区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北至西与建瓯市毗邻,西南至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县土地总面积约1487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全县辖五镇六乡,年末户籍总人口19.12万人,常住人口14.20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万众一心,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重大跨越。新中国成立时,屏南社会百废待兴,工业和服务业处于空白,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95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82万元,占全市的比重仅为4.6%,居全市倒数第一。1952年经济总量超过柘荣县;1958年屏南经济总量超过周宁县,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虽然之后近20年间,屏南经济发展跌宕起伏,但发展成就仍不可忽视,1970年经济总量一度超过寿宁县,1978年增加到2001万元,是1950年的5.6倍,年均增长6.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提速、稳步迈进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屏南经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989年突破1亿元大关, 2001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3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18年,屏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新中国成立前50年(1950—1999年)的总和,扣除价格因素,是1950年的355.5倍, 年均增长9.0%。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1.0%(见图1)。
图1 主要计划时期屏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50年,屏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7.1%和36.3%,居全市末位。1958年,屏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度超过百元,达到122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元;到了1978年,屏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0年的2.4倍,年均增长3.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屏南人均水平也迅速提高, 1992年跨过千元大关; 2005年突破1万元大关。2018年,屏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573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0年的180.1倍,年均增长7.9%;是1978年的61.6倍,年均增长10.9%。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屏南县财政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收入十分困难,1950年财政收入仅为18万元,1959年首次突破百万元, 1978年增加到17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活跃,财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 1986年屏南县财政总收入为384万元,比1978年翻一番。1991年、2002年、2006年、2016年,屏南县财政总收入相继突破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和 5亿元大关。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25亿元,总量居山区县第二位,是1950年的3474.7倍,年均增长12.7%。其中,1950—1978年年均增长8.5%;1979—2018年年均增长15.8%。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70年来,屏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1952年,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96.2:1.0:2.8,比例结构严重失调。之后近30年中,第二、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1978年,全县三次产业比重为52.5:23.8:23.7,但仍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屏南县紧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致力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快速壮大并相互赶超,实现了经济增长由第一产业主要带动过渡为各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并最终转为由第二、三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格局。其中,1999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第一大产业;2011年,第二产业接替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8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7:32.9:47.4,呈“三二一”格局;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4.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见图2)。
图2 1952—2018年屏南县三次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屏南县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单一,粮食供给呈现长期短缺。194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406万元;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71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实施以来,全县农业生产不但有量的突破,而且实现了质的飞跃。198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57.2倍,年均增长6.0%(见图3)。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粮食为主转向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粮、菌、菜、林、果、畜、渔等多种产业。农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从1978年的76.1%调整到2018年的64.0%,下降了12.1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8年粮食总产量4.53万吨,是1949年的2.6倍;茶叶产量 510 吨,是1949年的4.6倍;水果产量2723吨,是1949年的170.2倍。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秋田农牧省级现代畜禽产业园、岭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甘棠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创源水产、天孚菌业等一批特色园区(基地)带动成效明显。闽卉多肉植物产业基地、路下菊花产业园、漈头龙漈花海及塘后高山花卉观光园等一批花卉项目建成投产,取得良好效益。深入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项目,新增一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以及市级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屏南米烧兔、屏南山油茶、屏南小种、屏南老酒等4种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3家。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政府+运营商+服务商”运营机制,创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图3 1949—2018年屏南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增速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屏南工业极其落后。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万元,只有极少数的私营手工业。1952年,第一个国营小型火力发电厂兴建,真正实现工业零的突破。 195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万。197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万。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屏南大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化工、电力、竹木加工、黄酒制造、混凝土制造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产业格局。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66亿元;2004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50亿元大关;2015年逼近百亿大关,达99.57亿元。十九大以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淘汰一批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整合优质工业,在主动降速的同时,狠抓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工业总产值扣除价格因素后,是1951年的395132倍,年均增长21.2%。目前,时代新能源项目一期、康微家居、米艾西测控技术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板式家具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效应初显。瑞幸咖啡、宝沃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引进,将给全县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望成为屏南县今后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70年来,屏南县服务业从无到有,并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屏南县服务业处于空白, 1952年增加值仅10万元,1978年为474万元,1983年突破千万大关,1994年突破1亿元大关,2003年超过5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为31.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5459.3倍,年均增长13.9%,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6.0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比重居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支撑。目前,大型商超、城市综合体、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文创产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交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邮政业、通信业、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也快速壮大。
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70年是屏南打通山门、实现四通八达格局的70年。从1952年开始,全社会累计投资313.73亿元;尤其是2001年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03.25亿元,占70年来总投资的96.65%。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1953—2018年年均增长20.6%。2018年,全年新增“五个一批”在库项目114个,20个省市在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
交通建设突破提升。解放初期,屏南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1955年开辟县境第一条板车路,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1956年,屏南至古田公路通车,结束了屏南无公路的历史。1977年,城关至寿山公路全线通车,至此实现社社通公路。2012年,宁武高速公路屏南连接线竣工,开启了屏南县高速的崭新历史。2018年,海西高速“屏古联络线”通车,省会福州到屏南的车程缩短为一个半小时左右,为打造省会后花园城市开创了新局面。2015年,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实现“镇镇有干线”目标,形成县城到各乡镇的县域“半小时交通圈”。截至201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41.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3公里,等级公路819.43公里,全年新增公路硬化里程23.65公里。国道屏南溪坪段、县道长桥至平湖段建成通车;衢宁铁路屏南段加快建设;屏南通用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型。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2018年,屏南县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及3个区域控规、5个专项规划编制,城区规划面积扩展至27.2平方公里,推动古峰、棠口“两镇同城”发展,初步形成“小县大城关”城市框架。移民旅游创业园、东城广场、武术散打中心等项目建成或投入使用,东区旅游生态城基本建成,东棠大道、公交枢纽应急指挥中心、水景公园、国宝小学及东湖观邸、华庭世家、弘祥天玺城等一批公建、商住和旅游配套项目加快建设。西环路建成通车,城区道路白改黑、管线下地、内河整治等绿系、亮系、路系、水系工程全面提升。新增停车位150个、城区供水管网8公里、燃气管网10.5公里,新建城区园林绿地135.7亩、城市片林90亩,拆除“两违”面积25.9万平方米。屏南县被评为省级森林县城,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前夕,广大农民终年劳作不得温饱。7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变化显著,城乡居民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8年,屏南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9元,是1983年的65.5倍,年均增长1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0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9.7%。2018年,屏南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4533元,是1957年的165.3倍,年均增长8.7%;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44.92亿元,是1952年的236411.1倍,年均增长20.6%。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生活实现从饥饿到温饱不足再到总体小康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已成消费热点。1994年,屏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亿元大关; 2011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8亿元,是1952年的3764.1倍,年均增长13.3%。
民生保障有效落实。屏南县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屏南县深入实施产业就业扶贫、造福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程,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年度考评全市第一,金融扶贫和文创扶贫获全市机制创新评比第一;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01%,36个贫困村实现“摘帽”退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各项指标均达到退出标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公告退出。屏南县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金融扶贫经验获得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推广。2018年,屏南县作为全国11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屏南县农信联社被评为“全国金融十佳精准扶贫机构”。 屏南县惠民政策扎实推进。2018年全年,屏南县新建15个农村幸福院,完成4个乡镇敬老院整改提升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456元。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屏南全县仅有一所公办初中。1950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仅156人,教育基础极其薄弱。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屏南县教育虽几经曲折,但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取得不平凡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屏南县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截至2018年末,全县普通中学11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所、幼儿园19所(含民办幼儿园);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16778人、专任教师1482人;全县中学、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总面积为22.17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11.25万平方米、幼儿户外活动场所1.43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479间,计算机3309台;图书47.74万册,电子图书33670册。居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8年末,全县幼儿适龄儿童入园率为98.15%,比2012年提高4.08个百分点;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8.03%,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9.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4.65%。2012年“双高普九”高分通过省评估,2016年“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及国家认定。教育“两项督导”2018年12月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并获得“双优”的好成绩。屏南一中争创省一级达标校工作有序开展。屏南一中新校区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城乡新增4所独立公办幼儿园。国宝小学及其他4所幼儿园项目有序推进。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卫生机构从1950年的1个增加到2018年末的187个。截至2018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病床位708张和卫生技术人员782人,分别是1959年的11.1倍和8.2倍,分别是1978年的3.9倍和3.3倍。截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6家规范化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6.0%,全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9.8%。全面深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县公立医院继续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县总医院组建工作完成,村卫生所一体化管理扎实推进,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县医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精神病院二期、疾控中心实验室综合楼动工建设,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及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全面推进。
旅游品质稳步提升。域内的白水洋景区被誉为“奇特景观”和“天下绝景、宇宙之谜”。屏南县依托白水洋·鸳鸯溪5A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优势,围绕“鸳鸯之乡,亲水天堂”生态旅游品牌和“廊桥水乡,养生屏南”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唯一性、独特性。2004年,白水洋被列为“福建省十大旅游品牌之一”;2005年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6年入选“CCTV完美假期十佳线路”;2009年,白水洋·鸳鸯溪景区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010年,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作为宁德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12年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正式荣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015年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复评;2018年,完成世界地质公园第二次中期评估;新添漈头古村落和小梨洋两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双溪古镇、北墘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通过专家组评估。屏南县也陆续获得“中国鸳鸯之乡”“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福建优秀旅游县”“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民间药膳示范县”“福建药膳美食名城”“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称号。
文创助推乡村振兴成绩斐然。屏南县积极探索村落文创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形成 “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发展模式,建成双溪、龙潭、四坪、漈下、厦地、前洋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创基地和典型。2017年,屏南县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 “中国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示范县”称号。2018年,漈下村、龙潭村被住建部推荐为优秀乡村营建实例,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漈下村被列为福建首批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屏南县文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经验被在全省推进会上作交流介绍;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经验被省住建厅作为典型向全省推广;中央党校出版了由省委党校编写的现场教学系列教材《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中央电视台先后9次聚焦屏南文创助推乡村振兴,《人民日报》、新华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多级主流媒体也对屏南村落文创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龙潭村成为2018年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直播连线点,获得“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评价。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近年来,屏南籍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取得骄人的成绩。2014年,高淑慧荣获第十届世界青年跆拳道锦标赛女子59公斤级铜牌。张家玮先后荣获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拳击56公斤级第五名的好成绩和2016年拳王争霸赛56公斤级“中国拳王”称号。2011-2018年,在国家级别的比赛中,屏南运动员共获得5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在省级别的比赛中,屏南运动员共获得61枚金牌、26枚银牌、35枚铜牌和3次团体第一名。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日新月异的70年,是硕果累累的70年。70年风雨兼程,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经济发展实现腾飞,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民生领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奋进新时代,发展永不止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屏南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屏南人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共同描绘新屏南的美丽画卷。
(执笔:屏南县统计局 潘家华、韩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