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七十载 沧桑巨变新寿宁——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十四

发布时间: 2019-09-20 09:17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寿宁县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置县,地处闽东北部,与浙江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现辖86乡,205个行政村(社区),土地面积1424.4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近27,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现场办公、访贫问苦、解决问题、指导发展,留下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四下基层”等宝贵精神。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寿宁县人民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顽强拼搏,久久为功,奋进前行,突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域限制,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超越。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县在翠微处,浮家是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是冯梦龙对昔日寿宁写照。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宁县经济体量小,综合实力弱。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寿宁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经济规模上新台阶。寿宁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360万元起步,在1987年、1994年、1996年、2013年相继突破1亿、5亿、10亿、50亿元大关。到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2066.5倍,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亿元,是1950248万元的626.8倍(见图1),年均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30.19亿元,是195062万元的4869.2倍,年均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亿元,是195050万元的5732.3倍,年均增长13.6%

1  1950—2018年寿宁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加。寿宁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38元起步,到1978年稳步增加至141元,随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92年、2007年分别突破了千元大关和万元大关。2018年,寿宁县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98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年的1071.4倍,年均增长10.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5.2%(见图2)。

2  19502018年寿宁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

 

财政收支攀新高度2018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为5.08亿元,是195017万元的2919.1倍,年均增长12.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28亿元,增长了21.1倍,年均增长13.6%2018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9.29亿元,是19507万元的28784倍,年均增长16.3%。财政收支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见图3)。

3  19502018年寿宁县财政收入总量

 

三次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寿宁县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向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农业基础不断强化,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457万元的572.1倍,年均增长9.6%;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0248万元的642.4倍,年均增长10%。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各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87.1%4.3%8.6%0%0%调整到2018年的75.5%14.2%6.8%1.4%2.1%,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寿宁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7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17万吨,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4%;茶叶产量由1949年的324吨增加到2018年的1.84万吨,增长了39.9倍,年均增长5.5%;水产品产量由1979年的7吨增加到2018年的2132吨,增长了303.6倍,年均增长15.4%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体系逐步完善1949年以前,寿宁县的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寿宁县办起了“米电厂”“五小企业”,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深居在群山峻岭中的寿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规模小到不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寿宁人民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发扬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先后创办了一批具有现代技术装备和一定生产规模的工业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纪之交,寿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富县”战略,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优良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不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等一系列困难,寿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低碳、循环、生态、绿色工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凝聚经济增长新动能,保证了工业稳中有进、进中育新的良性发展。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98年的40倍,年均增长20.3%201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是19900.22亿元的79倍,年均增长16.9%,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2.8%。全县工业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工业结构日渐完善,工业的支柱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支撑效益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前,为摆脱贫困,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寿宁县施行生产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寿宁县的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2018年,寿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是1950年的5732.3倍,年均增长13.6%,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1.7个百分点;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8.5%,比195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见图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次有效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宁县农业产业占比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0年全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8.9%17.2%13.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起开始快速发展。到2002年,全县第三产业占比36.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34.8%、第二产业的28.8%,成为寿宁县第一大产业。随后,寿宁县建立了工业园区,工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到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以占比39.6%成为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格局逐渐由“一、二、三”转变成了“二、三、一”,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服务业持续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8年,第一、二、三的产业比重分别为20.9%40.6%38.5%(见图5)。

5  1950年与2018年寿宁县三次产业结构

 

投资建设成就斐然,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宁县为打破地域和交通的限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50年,寿宁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足1万元;1951-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0%(见图6)。

6  1950—2018年寿宁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交通运输发展日益完善。寿宁县从1455年建县至1957年,全县没有一寸公路。“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的民谣和寿宁人“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的生活状况都真实反映了寿宁县当时的交通闭塞、道路崎岖的艰难特点和历史状况。1958年,寿宁县才开始建第一条公路——福(安)寿(宁)公路。福寿公路的建成通车,改变了寿宁县没有公路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寿宁县人民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中共修建了339.6公里的公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世纪末,寿宁县修通了闽浙边界省、县际断头路和老、少、边、穷的乡村公路,铺设了238公里的沥青路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机耕路)、乡乡通油路,县乡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99年,双湖公路破土动工,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使寿宁县由原来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山区,转变成闽东北与浙南之间的交通小枢纽。2003年至2008年,全县共完成建制村通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建设项目142个,硬化路面659.33公里。2012年,福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标志着寿宁县高速时代的到来,寿宁县进入了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新交通建设全面提速阶段。至2018年,寿宁县内拥有高速公路142公里、国道1131.8公里、省道270.4公里、县道7171.9公里、乡道124637.9公里、村道173389.1公里,共计公路总里程(不含机耕路)1443.1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县际一小时交通圈”“县内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2018年,全县共实现客运量285.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1802.7万人公里,货运量353.5万吨,货物周转量74273.4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速。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宁县的通信基本靠“喊”。改革开放后,寿宁的邮电业才有所发展,到1993年才实现通信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1999年实现全县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1年首次开通了“市话通”无线接入;2018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主营收入1851万元、电信业务主营收入10607万元。

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宁县能源供给十分短缺,寿宁人民过着“朝迎山村风寒,夜伴泥瓷灯盏”的日子。1958年,全县第一座装机50千瓦的杨梅仔水电站才建成。1980年,寿宁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水聚财,以电强县”的发展战略,寿宁县的水电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先后建成了麻竹坪、坝后、坑兜、车岭、三关等水电站。1991年,寿宁县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2001年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初级水利化县。截至2018年,寿宁县共有水电站62处,总装机容量31.1千瓦,发电量10.1亿千瓦时。

内外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悄然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寿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逐渐从过去的温饱型消费模式向现在的生活质量型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消费在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占比90%以上,逐渐下降到2018年的占比23.8%;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在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0%,逐渐上升到2018年的70.6%,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消费市场强劲有力。受国家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的影响,寿宁县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增长动力增强。201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7亿元,是195081万元的3267.6倍,年均增长12.6%

出口总额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寿宁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寿宁县实现出口总额301万美元;2015年,全县出口总额达4128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68.8%2016年出口总额达1.28亿元,2018年出口总额达2.68亿元,年均增长44.7%

7  1950—2018年寿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宁有三“宝”:地瓜当粮草、棕衣当被倒、火笼当棉袄,人民生活十分艰苦。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寿宁县人民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寿宁县不断提升城镇发展水平。近年来,犀溪、平溪、凤阳、清源等四个乡镇陆续实现撤乡建镇,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2018年,寿宁县常住人口18.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8.7%,比2000年提高了30.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18年,寿宁县户籍人口26.61万人,比1949年的9.41万人增加了17.20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为9.0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3.9%,与2002年户籍城镇人口4.54万人、城镇化率17.8%相比,户籍城镇人口增加了4.4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了1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寿宁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695元,是201316414元的1.57倍,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38元,是1984224元的62.2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职工平均工资大幅提升2018年,寿宁县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42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6346元,是1978430元的154.3倍,年均增长13.4%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基础日渐完善

 

新中国成立前,寿宁县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各项社会事业十分落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寿宁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社会事业兴旺发展。

科学事业大步迈进。新中国成立前,寿宁县科技事业一片空白,到19581959年,寿宁县才相继成立了科协和科委,科技队伍从无到有。到20世纪90年代,寿宁县已建立了科研机构5个,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37个,科技人员1276人。到2018年,寿宁县拥有科技型企业16家,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4家,其中,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2018年,寿宁县申请专利164件,比上年增长了95.2%;专利授权92件,比上年增长了39.4%。截至2018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1657人,R&D投入经费1.06亿元。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寿宁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寿宁县陆续兴办起了乡镇文化站,建立了电影放映队。1952年,全县设立了第一个文化站,全县广播覆盖率仅有0.1%1953年成立了第一支电影放映队;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电影院;至2018年,全县20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图书室,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主营收入达1989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寿宁县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仅有普通中学1所,专任教师13人,在校初中生144人;小学26所,专任教师87人。新中国成立后,寿宁县教育事业获得新生,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18年全县普通中学共有16所,专任教师965人,在校生10130人;职业中专1所,专任教师101个,在校生500人;小学49所(含教学点),专任教师972个,在校生13261人;幼儿园23所,专任教师272个,在园儿童4902人。

卫生事业大有改观。新中国成立前,寿宁县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瘟疫猖獗,疾病流行,到处都是一片“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1949年,全县仅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病床位10张。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寿宁县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面貌大有改变,疾病诊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8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14个,预防保健机构1个,卫生执法机构1个;共有村级卫生所183个,诊所17个;全县医院在编床位907张,千人均床位4.98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3人,其中,注册医生248人,注册护士36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9人。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来,寿宁县人民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凭着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谱写了一部与时俱进的壮丽史诗,寿宁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承新的使命,寿宁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寿宁、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执笔:寿宁县统计局  龚唐钊、姜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