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年的砥砺与发展,蕉城变得更具活力,人民更加富足。一幕幕场景,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印证着蕉城大地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蕉城用实践书写了一部正在进行时的蕉城发展启示录。
一、“经济实力”巩固蕉城的闽东中心地位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年来,蕉城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88.15亿元突破至2021年的1098.59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千亿县域经济体。在全省83个县(市、区)中跃升至第11位,比2012年大幅前移28个位次。2021年增速同比增长29.8%,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1.7、21.8和16.5个百分点,实现了2018年以来的全省“四连冠”,较2012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十年平均增长13.7%。这十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有余,从2012的39820元提升至2021年的174657元,年均增长10.1%。
产业结构深刻变化。2021年,蕉城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42倍,年均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9.46亿元,是2012年的4.35倍,年均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1.11亿元,是2012年的2.29倍,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呈现一产稳定发展、二产高速发展、三产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4:40.0:46.6调整优化为4.4:71.8:23.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0和22.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1.8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速推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工业化水平高达64.4%,比2012年提高41.7个百分点,迈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十年来,蕉城区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总量快速增加,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2012年,蕉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仅8.73亿元;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到47.62亿元,是2012年的6.37倍,年均增长22.9%。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4亿元,是2012年的4.34倍,年均增长17.7%。综合实力从全市“第一方阵”跃升全市“领头羊”,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双拥模范城等荣誉,蕉城4次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市对县(市、区)绩效考评始终稳居全市前列。闽东经济中心地位凸显,“五高五美”现代化新蕉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产业发展”成为蕉城经济腾飞重要引擎
十年来,蕉城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工业兴区、工业富区战略,推动工业化水平、制造业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
稳住农业“基本盘”。十年来,蕉城出台水果产业、茶产业、乡村旅游、民宿管理等扶持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7+1”特色产业发展,建成109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果园面积达4.66万亩,完成塑胶渔排升级改造7.97万口、藻类设施升级改造3.9万亩;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宁德大黄鱼”等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福品宁川”“宁德天山茶”等品牌扬帆起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居全市首位。农林牧渔业产值总量创历史新高,2021年完成产值94.08亿元,为2012年的1.32倍,年均增长3.1%。
锻造工业“新引擎”。十年来,蕉城在全力保障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引进落地上汽宁德、中铝宁德铜冶炼、上海福浦铜铝精深加工等“金娃娃”项目,主导产业由过去的锂电新能源“一枝独秀”,升级为现在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铜材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硬脊梁”背后是“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产业链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4年全球第一,新能源科技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2021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738.7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5.2%,比2012年提高个46.1百分点;上汽宁德基地53秒可产1辆车,中铝宁德铜冶炼基地创同规模类型企业投产首年最高产量,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接续落地。2012年,蕉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含东侨)仅为110.78亿元,至2021年突破1300亿元大关,达1390.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的23.3%提高至2021年的74.8%,年均增长26.4%,增幅稳居全省、全市前列。
服务业铸就“新动能”。十年来,蕉城紧抓三大主导产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做好服务业招商文章,引进培育一批正威、智享无限等规模大、示范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金融、商贸、租赁、房地产、旅游等为主的产业格局。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1.11亿元,是2012年的2.29倍,年均增长9.6%。新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9.3%提高到2021年的14.7%。
三、“三驾马车”驱动蕉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固投规模逐年扩大。十年来,蕉城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持续扩大。从投资规模来看,2021年突破220亿元,为2012年的4.0倍,年均增长16.5%;站位全省,增速从2012年的第67位,直接跃升至第3位。其中,项目投资2021年为2012年的4.6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2021年为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0%;从在库项目来看,十年来,在库累计新增项目105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从2012年的281.51亿元,跃升为2021年的801.03亿元,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有力支撑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市场愈加活跃。旅游消费市场井喷。十年来,蕉城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蓝色滨海游、绿色生态游、红色爱国游“三色”精品旅游线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以“美丽资源”换来“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持久、循环、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重点推进虎贝香水海旅游度假区、九都支提山健康小镇、霍童水月洞天、三都渔旅融合等项目,扶持推动精品民宿示范点建设。更多游客在蕉城感受到了旅游升级带来的福利。从旅游设施、旅游安全、主题特色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更新换代。“一镇一岛一山一境”旅游开发稳步推进,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域旅游新格局。十年里,接待旅游总人数从2012年的168.75万人次提升至2021年的60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4.41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54.4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7%、14.2%。民间消费市场持续增长。万达、宝信、大润发等商圈愈加成熟,点亮中心城市“夜经济”,有力拉动消费市场持续增长。2021年蕉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1.88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平均增长9.1%;电商网络零售额超25亿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出口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十年来,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疫情影响等局势下,蕉城出口仍然呈现了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6.23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8.33亿美元。2017年-2021年更是连续五年出口总量稳居全市第一。
四、“民生保障”为蕉城崛起迸发无限生机
交通先行,设施改善。蕉城的“闭塞”、“落后”成为曾经最刺眼的标签。为打破交通障碍,十年来,蕉城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公路水路投资连年刷新纪录。交通先行战略成效显著,为蕉城经济腾飞铺筑更坚实的 “龙骨”。衢宁铁路始发通行,沈海高速公路复线贯通南北,新增的4个高速互通口联通内外,国道104线、237线、228线等改扩建串联城乡,漳湾作业区7—10号泊位连片开发通江达海,“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连接镇村,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不断完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大大拓展了发展腹地和作为空间。蕉城以交通建设为基础持续夯实硬件设施。十年来,蕉城区建成北山区域西林学校、民族实验小学新校区、洪口瀛洲幼儿园等项目,可容纳学前学位1680个,义务教育学位10725个。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组建蕉城区总医院,建成104个标准化村卫生所,2个全员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建成投用,日检测能力达8000份。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道全覆盖和敬老院乡镇全覆盖,两个区域性养老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农村幸福院112所、孝老食堂70个。
生态引领,文明创建。十年来,蕉城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造了生态建设发展巨大成就,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融合和百姓生活“高品质”的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出了一条发展底线和生态底线齐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要的多赢的发展新路。十年来,年度空气质量达标率提高到99.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流域水质保持Ⅲ类以上,赢得了国家级森林城市等荣誉。十年来,蕉城实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让三都澳重现“碧海蓝天、渔舟唱晚”盛景,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十年来,蕉城实施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让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洪口水库养殖网箱综合整治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破解困扰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七都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霍童溪入选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投票中位列第三。十年来,蕉城建立区乡村三级林长制,已完成植树造林7.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6%。此外,举全区之力支撑“宁德创城、首创首成”,并获评省级文明城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色志愿服务“福泽千家进万户”。
城乡融合,宜居宜业。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两高一线”整治,再到霍童溪“百里画廊、曲水桃源”建设,蕉城以“绣花”的功夫精雕细琢,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处处成风景。十年来,蕉城深入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整治裸房3370栋,新建改造户厕32466户,完成27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八都溪池、霍童邑坂、金涵上金贝等村作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会观摩点;十年来,精心打造了227个“绿盈乡村”、78个“美丽乡村”、34个传统村落、5个历史文化名镇、7个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七都镇北山畲族村、九都镇九仙村等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北部片区蓬勃兴起,建成区面积突破60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48万增长到2021年的63.2万人,城镇化率提升到69.5%,城市首位度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十年来,新建闽东中路、富春东路、福宁北路(七都段)等市政道路,41条背街小巷改头换面,改造升级农贸市场7个,新增公共停车场34处,新建雨污管网58.08公里。建成镜台山南入口广场、上山道路及靖海楼,为群众提供健身休闲娱乐好去处。马氏“绣花楼”重现昔日古韵风华,已公布的21处历史建筑完成挂牌,智慧消防、安全用电项目如期完成。让中心城区出新出彩、彰显时代气息。
摆脱贫困,增进福祉。十年来,蕉城区增进民生福祉,在解难题、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强。十年来,蕉城每年超过70%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2249元提高到2021年的42665元,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889元提高到2021年的21333元,年均增长11.0%。全区累计脱贫4309户13620人,建档管理的脱贫人口1189户3711人,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95万元,全区52个脱贫村村集体收入平均达17.1万元,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实现一体化并提高至每人每年7920元,特困人员救助标准最高档提高至每人每年37092元。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蕉城将始终牢记殷切嘱托,砥砺奋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实干笃行争取新的更大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