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宁德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记“全家福安”的美好愿景,持续推进十九个专项行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改善民生补齐短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践行了“当标杆、走前头、做贡献”的使命担当。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十年来,福安市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亿、400亿、500亿、600亿元大关,由2012年的27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0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2021年为11.15万元,比2012年增加6.35万元,年均增长8.3%。
财政实力跃上新台阶。福安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2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2亿元,增量超过30亿,年均增长11.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比宁德市高0.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跃上60亿、30亿两个平台,政府财力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保持稳定。2020年,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1%。2012年,“国家火炬福建福安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获科技部批准,列入2012年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基地认定名单之中;2013年,福安市闽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列入2013年度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试点的集群;2014年,再获“全国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奖”。福安市地震办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三等奖、二等奖;2016年,福安市圆满完成国家火炬福建福安中小电机特色产业基地复核工作。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创新型企业21家、“福建省科技型”企业115家、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宁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研发成果丰硕,2021年底,全市拥有发明专利 211项。
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2021年,福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090元提高到43748元,高于宁德市平均水平,位居宁德市各县市区前列,年均增长9.0%;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1元,比宁德市平均水平高929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10.5%。
民生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参保人数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实施低保、五保、高龄补贴扩面提标,城乡“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低保供养,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村级主干新农保补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现全面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继续实现全覆盖,重大疾病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敬老院、幸福园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十二五以来,福安市落实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构建人才创新平台,促进就业培训,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保应参保续保任务17.62万人,完成续缴率89.22%。综合参保率达100.25%。制度覆盖率达100%。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1332人,比上年增加601人。
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十年来,福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5:60.2:27.3调整为2021年的8.5:63.2:28.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一产“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2021年福安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7.73亿元,同比增长3.6%,占GDP比重为8.5%,比2012年下降4.0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012年的56.9:7.3:7.8:26.8调整到2021年的52.8:7.3:7.1:31.6,农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和其他经济成分比重差距进一步缩小,“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显著改善。福安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区域优势,有福安优势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全市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从2012年的51.4%提高到2021年的56.7%。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福安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巨峰葡萄、水蜜桃、芙蓉李、东魁杨梅、脐橙等优质水果,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拥有“福安巨峰葡萄”等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水果产量23.57万吨,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2%。
二产“进”,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21年,福安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80.78亿元,为2012年的2.5倍。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0%,对GDP的贡献率为61.0%,工业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主导优势产业发展稳健。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崛起,鼎信实业、鼎信镍业、鼎信科技、海和实业等镍合金及不锈钢深加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浦众钢铁有限公司不锈钢深加工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不锈钢制造行业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福建省首个千亿民营企业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不锈钢行业产值1548.90亿元,年均增长约27%。
三产“优”,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优势显现。十年来,福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低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旅游业、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有了较快发展。旅游业不断升温,白云山成功创建4A级景区,廉村被省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晓阳镇被评为乡村旅游休闲集镇,西北部乡镇生态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695.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 %,旅游总收入60.72亿元,比上年增长8.7%。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港口物流业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福安青拓实业物流仓储基地、白马军联200万吨散装水泥中转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顺利建成。“互联网+”经济发展较快,2016年电商企业开始纳入福安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2021年纳统电商企业数量21家;2021年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福安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9.32亿元,同比增长6.8%。
四、坚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97,比2015年缩小了0.42。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2021年城镇化率为66.2%,比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平衡,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100所,比2012年增长44.9%;义务教育迅速发展,2021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8.28万人,比2012年增长42.9%。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卫生医疗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底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拥有医生数分别比2012年底增加0.44张和1.57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广播电视、宽带实现村村通。交通出行更加便捷,依托白马港通江达海、南北延伸、辐射内陆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连接“三区六组团”与周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五、基础设施突破瓶颈,城乡面貌喜换新颜
十年来,福安市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项重大项目,持续加快补短板、破瓶颈,全市综合交通设施跨越式发展,通达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8亿元,使得全市焕发新的面貌。
路网建设迅猛发展。十年来,福安市不断加大对交通领域的投资,2016-2021年交通运输投资年均增长8.7%,在促进经济腾飞和便捷群众出行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来,福安市不断加快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航运的闽东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显现;宁武、福寿、沈海复线福安至柘荣段高速公路和富春大道一期、五福大道、白云山旅游大道、天马大道、环城东路等一大批城镇重要交通主干道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互通超10个;连接城乡互联互通路网不断优化,城市通乡达村路网提级改造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城乡面貌喜换新颜。“一市三区六组团”新型城市主体框架和以城区为中心的面江向海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溪北洋、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和赛岐“小城市”试点。山海联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成效持续显现。2021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流域省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2021年共创建初级版绿盈乡村”70个,中级版“绿盈乡村”43个,高级版“绿盈乡村”9个,累计已创建初级版“绿盈乡村”376个,占比达85.6%。2021年福安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6%,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