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国统计开放日

发挥优势促发展 绘就渔业新画卷——霞浦县渔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 2022-10-14 16:39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霞浦县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浅水、滩涂265万亩,拥有大陆海岸线长480公里,居福建省沿海县市的首位。三沙湾、福宁湾闻名遐迩,渔业一直是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于渔业产业链的发展,霞浦海洋经济在闽东地区首屈一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霞浦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渔业产业发展,2013年,由霞浦县委县政府举行“霞浦海洋渔业产业化专家辅导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营销、加工、装备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约20人参加会议,为霞浦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拉开了该县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

  一、渔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产品总量不断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霞浦渔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特色水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朝着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步迈进。2012年,水产品总量32.63万吨,2017年突破40万吨,2021年达到47.92万吨,比2012年增长46.9%,年均增长4.4%;2012年,全县实现渔业产值52.50亿元,2019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21年产值达到127.6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4.9%;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比重由2012年的77.3%提升至2021年的84.4%。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为稳定。2012年渔业增加值23.94亿元,占GDP比重18.4%,至2020年,海洋水产品增加值达56.9亿元,占GDP比重21.5%。

  (二)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2012年,在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中,海水养殖产量22.66万吨,占总量的比重为69.4%。随后通过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品及水产健康养殖,海水养殖发展迅猛,海水养殖面积由2012年的26.14万亩增加至2021年的34.88万亩,海水养殖产量达40.14万吨,是2012年的1.77倍,年均增速达6.6%,年均增速较水产品总产量快2.2个百分点,占总量比重高达83.8%,较2012年提高14.4个百分点。鱼类、贝类、藻类海产品产量均超过10万吨。其中,藻类产量达19万吨,是2012年的1.64倍,年均增长5.7%,高于水产品总产量1.3个百分点。品种方面,大黄鱼、牡蛎比重有所提高,2021年大黄鱼、牡蛎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分别为12.4%、18.2%,分别较2021年提高7.4、3.2个百分点;海带、海参比重较为平稳,略有提升,分别由2012年的31.2%、3.1%提高至2021年的32.6%、4.9%

  (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渔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发展渔业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万元,仅9416元,“十二五”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万元,2017年,突破1.5万元,达1.52万元,至“十三五”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实现翻番,达1.93万元,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两万元,达2.17万元,高于市均水平414元,总量居全市第三位。

  二、转型升级有效推进

  (一)渔业技术有序推广

  霞浦县不断加强对渔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试验,对渔民进行渔业生产技术提供指导、服务。2015年,举办藻类苗种繁育工、海参养殖技术、紫菜养殖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水技人员550多人。2016年,举办紫菜、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培训,培训从业人员240人。

  近年来,霞浦县渔业技术推广涉及的品种更多,培训内容更加丰富,适应各类养殖户需求。2017年,霞浦县建立可口革囊星虫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和日本对虾养殖示范基地,完成中国对外援助项目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三批次涵盖20多个国家共150名人员来霞参观考察工作。2018年,开展7期不同主题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培训366人。开展新品种可口革囊星虫育苗试验。2019年,培训水产养殖户340户,聘用渔民技术员69名,培育36名科技示范户;建立可口革囊星虫繁育试验基地、三倍体生蚝外海筏式吊笼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红毛菜繁育试验示范基地。2020年,举办“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培训水产从业人员75人,加强水产养殖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养殖人才29名。2021年,举办“大黄鱼养殖技术与产品推广”培训班,为大黄鱼养殖提供技术指导,持续不断的指导与培训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海上整治促进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霞浦县海域处于海水养殖无序扩张的状态,由此带来诸如危及海上交通、浅水污染、社会矛盾等问题。2018年以来,霞浦县将海上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工作,在全县乡镇(街道)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和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工作。2019年8月,贝藻类工作全面完成;2020年6月,渔排养殖设施改造工作全面完成;至2021年底,累计改造渔排管理房5032座、工作平台5092座,提升改造木质渔排47.3万口(含新型全塑胶渔排和木质踏板加塑胶浮球式渔排),改造深水大网箱505口,清理白色泡沫浮球257万个、蓝色套袋浮球2.1万个,海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海上养殖更加规范有序。

  三、拓展特色优势产品

  (一)海参养殖提质增效

  海参产业已成为霞浦县海洋渔业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给霞浦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参亩产逐年提高。近十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海参亩产逐年提高,2012年海参产量1万余吨,亩产847公斤;2013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2016年海参产量达到1.7万吨,亩产达1302公斤;2018年,海参亩产较2012年实现翻番,达1938公斤;至2021年,海参亩产已突破2000公斤,产量达2.35万吨,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9%。

  海参知名度大幅提高。2016年,“霞浦海参”成功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此,海参收购价格开始逐年提高,2017年,《春天的中国——霞浦海参捕捞正当时》在中央台第13套新闻栏目直播,2019年成功举办“2019年霞浦互联网+农业——海参产业高峰论坛”,同年,霞浦县获得“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称号,霞浦海参在全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至2021年,海参平均收购价格达到135元/公斤,养参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海带养殖日趋成熟

  霞浦县享有“中国海带之乡”的称号,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海带的口感、营养、厚度等方面,较国内其他海域生产的海带更具优势。

  养殖面积逐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育苗及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海带的风险下降,海带收益稳定,渔民养殖积极性提高,养殖面积逐步扩大。2012年,霞浦县海带养殖面积6.59万亩,2015年,霞浦县首届海带节在沙江镇举办,“十二五”末,海带养殖面积达7.91万亩,三年间年均增长6.3%,之后,开展海上综合整治,海带养殖更加规范、有序,养殖面积增长趋于平稳,至2021年末,养殖面积为8.55万亩,六年间年均增长1.3%。

  发展体系逐渐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霞浦海带已基本形成育苗、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模式,产业发展日趋成熟。2012年,霞浦县鑫联海带专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表彰,成为宁德市此前唯一获得此荣誉的专业合作社。2014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霞浦海带”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霞浦县“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霞浦海带在消费者心中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霞浦县“福建一嘉海带种业有限公司”被评为首家省级海带良种场,其海带苗除供应本地养殖户外,还销售至省内外。2018年以来,霞浦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采用新型环保型材料逐步取代传统海上养殖设备,海带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2021年,霞浦县海带产量达15.63万吨,是2012年的1.53倍,年均增长4.9%,实现产值10.67亿元。

  (三)大黄鱼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

  宁德市是“中国大黄鱼之乡”,其产量主要集中在霞浦县与蕉城区。十八大以来,霞浦县大黄鱼产量逐步增加,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占比均有所提升,2012年,霞浦县大黄鱼产量1.64万吨,占全市比重为24.5%,占全省比重18.8%,2014年,霞浦大黄鱼产量突破2万吨,达2.19万吨,至“十二五”末,大黄鱼产量2.49万吨。

  “十三五”期间,霞浦县持续加强渔业标准化工作,福建省闽亿源工贸有限公司的大黄鱼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金融机构推出“大黄鱼流水贷”等产品,助力大黄鱼养殖业,渔业部门加强对全县大黄鱼的养殖情况和病情信息采集测报工作。五年间,大黄鱼增产明显,2016年,大黄鱼产量在全市比重突破四分之一,达25.5%,在全省比重达到五分之一,2017年产量突破3万吨,2019年突破4万吨,2020年,产量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达到5.1万吨,五年年均增长15.5%。2021年,大黄鱼产量达5.95万吨,占全市大黄鱼比重31.1%,占全省比重超四分之一,达26.5%,2021年12月,霞浦大黄鱼协会海上综合服务中心在溪南镇七星海域成立,助力水产品养殖可持续发展。

  (四)紫菜养殖升级持续推进

  霞浦县是“中国紫菜之乡”。十八大以来,霞浦县加强对养殖的培训和技术的创新,大力打造“霞浦紫菜”品牌,紫菜收购价格大幅提升。

  强化养殖培训。2013年9月,霞浦县邀请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分别在2个紫菜产量占比较大的乡镇举办坛紫菜优良品种育苗养殖技术培训班,惠及70多名养殖户。当年,紫菜平均收购价格在30元/公斤左右,实现产值3.1亿元。2015年,引进翻转式紫菜养殖新技术,开展玻璃撑杆新材料在深水区养殖紫菜的示范应用,举办紫菜养殖技术及玻璃钢撑杆应用培训班,共120多人,此次培训,让参训人员了解了坛紫菜养殖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玻璃钢撑杆新型养殖材料以及紫菜翻转式新型养殖模式。2016年,引进“申福2号”“闽丰1号”坛紫菜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1300平方米。

  金融助力发展。2014年,紫菜养殖的玻璃钢插竿新技术已小规模试用,霞浦刺桐红村镇银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紫菜养殖户开展金融助力活动,按照农户实际养殖规模充分配给贷款额度,月贷款利率较其他金融机构同类产品利率低1至2个千分点,主要用于引进玻璃钢插竿技术,以降低养殖风险并提高产量。此项助推紫菜产业发展的举措,一直沿用至今。

  拓展养殖水域。2014年,福建皓大工贸有限公司实现了在水深十三、十四米的海域养殖紫菜,扩大了养殖面积,实现了紫菜养殖的转型升级。当年,全县紫菜养殖面积达6.04万亩,同比增加960亩。2015年之后养殖面积进一步扩大,达6.14万亩,同比增加九百多亩,平均收购价格62元/公斤。之后,紫菜收购价格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向上趋势,平均收购价格由2016年的60元/公斤左右提高至2020年的近80元/公斤。2021年,由于海水温度等水体环境的影响,紫菜产量骤减,导致紫菜供不应求,平均收购价格达156元/公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