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国统计开放日

十年砥砺奋进路 云端周宁迎巨变——周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 2022-10-14 16:44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战略部署,实施“西拓南承、呼应湾区”战略,坚持“一城两区三工程”发展路径,争当全市“山区绿色经济走廊”主力军和“五轴联动”排头兵。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振兴取得新成就,民生福祉获得新进展,谱写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周宁篇章。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人民收入增长明显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十年来,周宁经济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5.43亿元,2015年突破50亿元,2018年突破60亿元,2019年突破70亿元,2021年突破90亿元大关,达90.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9倍,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0946元提高到2021年的604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4.4%。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十年来,周宁现代农业不断增效,工业经济稳步转型,三产活力有效迸发。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1%;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7.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5%;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4:48.6:35.0调整为2021年的9.9:30.4:59.7。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十年来,周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增速更是快于经济增长。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157元,2014年突破1万元,2021年增至19756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10.0%。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7元,2014年突破2万元,2019年突破3万元,2021年增至34953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7.7%。

   

  特色农业做优做强  产业转型统筹推进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这十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9.0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36倍,年均增长3.5%。2012年以来,周宁通过出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着力构建“3+N”农业产业体系,做优高山马铃薯、茶叶、冷凉花卉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晚熟葡萄、猕猴桃等优势产业,成功引进延周百合、向山兰园、三杉生物科技等龙头花企,完善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成为厦门金砖会晤农产品专供单位。这十年,周宁农业收获颇丰,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仙洋洋、归来客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实现零突破,相爷府“龙须眉”、归来客“九龙绿芽”获国际茶博会金奖,海雾“高山红韵”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华兴和仙洋洋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这十年间,“周宁高山云雾茶”“周宁玛坑宝岭花生”“周宁纯池小径笋”“周宁高山百合”“周宁高山杜鹃”相继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2021年,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家庭农场2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12年的15家增长至2021年的37家。

  

  工业经济有效转型。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3.56亿元,2017年至2018年,积极落实国家普碳钢去产能要求,工业增加值回落至12.21亿元,其后“破立并举”,壮士断腕去产能,筑巢引凤促转型,顶住了结构调整的巨大经济下行压力,重新培育起了新产业新动能。通过主动对接宁德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做好产业链延伸文章,规划建设“四大工业区”,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19年,总投资30亿元的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在全省首创“以商招商”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当年引进、当年谈判签约、当年要素保障到位、当年动工建设”四同步目标。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一期从打第一根桩到第一根管件试生产,剔除疫情影响仅历时9个月,以实际成效充分践行了“周宁速度”。2021年,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一期已实现35家企业动工,14家投产。202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6.1%。

  

  全域旅游助力三产。十年来,周宁倍加珍惜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机遇,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做优做强县域经济。这十年,周宁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成功申报“中国鲤鱼文化之乡”,“护鱼习俗”入选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备选名单,九龙漈荣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陈峭入选全省避暑清凉福地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龙住院获评省级旅游特色村,苏家山、浦源村获评省级“金牌旅游村”,成功举办第九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暨全市首届文旅、花卉产业发展大会,打响了“鲤乡福境·云端周宁”品牌。这十年,央视《乡土》栏目和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周宁、报道周宁,“云端鲤乡·找到周宁”推介走进福州和衢州,周宁旅游知名度持续提升。十年来,周宁旅游接待人数从2012年的32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4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37亿元,分别增长11.8倍和22.2倍,年均分别增长32.8%和41.1%。旅游新动能带动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2.42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5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2%。

  脱贫攻坚决胜而归  乡村振兴成效喜人

  小康梦想终成现实。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周宁位列其中。十年来,全县上下以必胜信心、勤恳态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公告周宁县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97户519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漏评率、错退率均为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县扶贫办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1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个集体6人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21年,脱贫成果完美巩固,54户170位重点巩固和监测对象无一例返贫。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十年来,周宁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按照现代农业“五化”思路抓好“8+1”特色产业,让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发展致富的产业,同时坚持金融“活水”助力振兴,成立县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和云上融资担保公司,省农发行将周宁作为“乡村振兴产业贷”首选试点县。2013年,周宁就扶持建设起茶叶、毛竹、油茶、锥栗、金银花等11个千亩示范基地,上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更是获评省级农民创业基地。2015年,紧跟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将电商带入乡村,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协会顺利成立,“万里发发综合云商”平台投入运营,福州自贸区“生态周宁体验馆”成功开馆。2019年,完成高山冷凉花卉、高山蔬菜、高山水果3个专项规划编制,“滴水购”“印象周宁”等电商平台上线运行,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更有效繁荣乡土文化。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尾,考核成绩居全市首位,“厕所革命”及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广,成功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截至2021年,周宁已推动苏家山等10个示范村和溪坪等20个薄弱村整体提升,全县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农村最低保障人数从2012年的8479人减少到2021年的5959人。

  民生环境不断改善  百姓生活增添福祉

  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十年来,周宁秉承着“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以道路建设及改善作为提升民生的重中之重。这十年,周宁“打开山门”搞建设,山路变通途,先后投入21.4亿元,新增纵三线(南段)和衢宁铁路两条“出县”通道,新建和拓改农村公路380余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所有乡镇通二级路,所有村通水泥路,80%以上行政村实现通村道路“单改双”,“四好农村公路”成为增收致富的产业路,“一通百通”的大交通格局正在显现,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这十年,周宁城区地面“白改黑”及地下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分别达70%和90%以上,衢宁铁路(周宁站)开通运营,周宁昂首迈入“铁路时代”,纵三线(南段)、仙风大道、环城北路等主次干道建成通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加快构筑成网,全县通车里程从2012年的785公里增长到2021年的919公里。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年来,周宁着力城市建设提升,立足城乡统筹,坚持规划引领“走前头”,启动周宁“多规合一”编制及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城区排洪防涝和污水专项规划以及纯池等6个乡镇总规批复和140个村庄规划分类工作,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严格按照规划分片区、分板块有序建设宜业宜居城镇。这十年,周宁强力推进东大门改造工程,美化提升高速公路周宁连接线,建成月牙湾旅游文化中心、仙溪森林公园等项目,持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成多个城关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及县城规划区地沟式垃圾中转站。这十年,周宁城区加速向西延伸拓展,三源大道、鲤鱼溪南路实现通车,银屏大道、仙风大道、三源大道等新城区PPP路网竣工,工人文化宫、公安和司法业务技术用房陆续投用,总面积6万平方米的尚城广场城市综合体竣工投用。这十年,周宁老城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兴业街、中兴街、东洋溪(一期)夜景工程全面完工,城北片区等综合改造项目完成预期目标,赛江防洪(三期)、城区高水高排项目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10年来,周宁城区面积从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1年的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45.4%提高到2021年的53.9%,“小县大城”格局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普遍提升。十年来,周宁民生投入每年都保持在全县财力支出的80%以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把项目安在痛点上,普及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基层社会救助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5%。这十年,周宁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县总医院挂牌成立,县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县精神康复医院建成投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达标率100%,100所村卫生所完成一体化建设并纳入医保定点,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全覆盖,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这十年,周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近5亿元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23个,新增学位6930个,大班额全面消除,截至2021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9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18.6%,县教师进修学校获评“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这十年,周宁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垃圾干湿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村达58个,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82%。这10年,周宁“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提升到89.2%,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审批时限压缩率达90.4%,民生补短板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切实解决了民代教师教龄补偿、国企高龄职工无力参保等一批成因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十年,周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枫桥式”派出所实现全覆盖,群众安全感率持续提升,平安建设考评连续4年保持全市优秀,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这十年,周宁生态气息愈加浓厚,美丽县城更加宜居,全县54条河流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河长制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市前二,森林覆盖率达72.96%,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森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十年,周宁砥砺前行、乘风破浪,绘就了周宁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给今后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树立了信心。今后的周宁将持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实施“西拓南承、呼应湾区”战略,主动融入宁德大湾区开发和“一核两廊五轴”发展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描绘“生态、产业、城乡”三位一体的新画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周宁篇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