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动力快速提升

发布时间: 2017-09-06 16:32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调结构、促转变、保增长、惠民生,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市消费品市场取得稳定发展,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兴业态飞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十八大以来,宁德贸易企业数量稳定增长,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单位数量看,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数613家,比2012年增加295家,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7.8%。从就业人数看,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从2012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46万人,增长36.7%,年均增速为8.1%。从消费市场的规模来看,2016年,宁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92.05亿元,增长60.0%;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2.5%。随着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29.8%上升到2016年的31.6%。

2012-2016年宁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二、四大行业持续发展,零售业占主导

十八大以来,零售业是推动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2016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5.6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比2012年增长225.3%,年均增速为34.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27.4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4%,比2012年增长56.5%,年均增速为11.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8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比2012年增长1.0%,年均增速为0.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49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速为8.8%。

三、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经济占比增高

十八大以来,我市消费市场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私有经济已经成为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从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营收情况看,2016年,国有经济营业收入34.18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营业收入的13.2%,较2012年占比下滑7.5个百分点;集体经济营业收入1.86亿元,占比0.7%,较2012年占比下滑0.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营业收入222.76亿元,占比由2012年的78.0%上升到2016年的86.1%。

四、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市场繁荣活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发展迅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逾亿元的大市场已达14家,成交额达40.56亿元。其中,综合市场6家,成交额19.99亿元;专业市场8家,成交额20.57亿元。年成交额超5亿元以上的交易市场有福鼎市闽浙边贸商城、福鼎市中心农贸市场、福建省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

五、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持续引领消费

(一)网络销售异军突起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技术的日臻成熟,“互联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来自互联网上的销售增长迅猛。近几年来,“网购”由于它的便利性及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2016年末,全市限上单位参与公共网络交易的批发和零售法人企业66个,比2014年末增加63个(国家统计局从2014年开始实施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网上销售额统计),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4.2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比2014年增长514.3倍。

  (二)连锁经营逐步壮大

以统一配送、集中销售为特点的连锁经营商业类型多样化,经营范围广,既有超级市场、专业(专卖)店、百货商店、又涉及日用百货、餐饮、家电、医药等多种行业,已成为现代商业经营中最具活力的模式之一,在我市的商业流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末,全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连锁企业13个,比2012年增加6个。

(三)零售业态多样化

十八大以来,市场格局日新月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兴零售业态日益多样化。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单位349个,其中专业店数量最多为165个,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的比重为47.3%;其次是专卖店、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分别为54个、7个、39个、4个,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5.5%、2.0%、11.2%、1.1%;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分别为10个、2个、6个,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9%、0.6%、1.7%。全市限额以上52家无店铺零售业法人单位中,网上商店数量最多51家,占无店铺零售业法人的比重为98.1%,占全部零售业法人的比重为14.6%。

(四)城市商业综合体稳步发展

当前,集购物、餐饮、休闲、办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不仅改变了城市商圈的格局,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受到各界的关注,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截至2016年末,全市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个,经营商户211个,商户从业人员3112人,实现年销售额(营业额)7.25亿元。由于商业综合体在商业形态上更开放,它所囊括的餐饮、服饰、休闲、影院、娱乐等业态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探索出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拉动了消费需求。

六、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升级步伐加快
    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化的特点,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居民消费由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方向转变,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

    一是随着市场物品供应的丰富,居民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科学与健康。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44.88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速为6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达12.65亿元,增长5.4倍,年均增速为58.8%。
    二是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比重逐年提高,主要体现为对穿着类商品保持旺盛需求。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达2.17亿元,比2012年增长389.4%,年均增速为48.7%;化妆品类零售额1.60亿元,比2012年增长193.5%,年均增速为30.9%。
    三是汽车成为消费热点,已从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成为消费市场新的支撑点。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1.03亿元,比2012年增长81.8%,年均增速为16.1%。

四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消费结构升级的相关行业,家用电器、建材及装潢材料、家具类等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继续热销。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达3.87亿元,比2012年增长290.2%,年均增速为40.6%;家具类零售额达2.55亿元,增长28.2倍,年均增速为13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达17.20亿元,增长152.5%,年均增速为26.1%。
    五是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带动文化、健康类商品销售走俏,文化健康消费加快。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为3.14亿元,比201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速为61.2%;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为2.61亿元,增长17.4倍,年均增速为107.1%;中草药及中成药类零售额为1.13亿元,增长57.5%,年均增速为12.0%。   

六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高端电子通讯设备热销,通讯器材类商品快速增长。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5.6%,年均增速为39.2%。

七、餐饮转型升级加快,旅游休闲蓬勃发展

近年来,“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商务消费、大众消费等日趋理性,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全市住宿、餐饮企业积极应对,加速转型升级。目前,快餐、团餐、火锅、小吃、特色餐饮、商场餐饮、农家乐等大众餐饮成为主力军;高档餐饮重新定位其经营理念、商业模式,走大众化消费经营之路,降低门槛和消费档次,吸引顾客消费;O2O、外卖外送、餐饮连锁等多样化的新颖餐饮活跃了市场。2016年,全市实现餐费收入11.13亿元,比2012年增长53.4%,年均增速为11.3%。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3.80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速为28.0%;接待国内旅游人数0.22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速为23.5%。旅游业可以辐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住宿、餐饮、零售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促消费保增长方面的拉动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拓旅游市场,为促进全山西消费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八、区域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沿海占比超七成

2016年,蕉城、福安、福鼎、霞浦等沿海四县(市、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96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7%;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2.2%;沿海四县(市、区)限额以上单位数共有441家,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数的74.1%,比2012年增长145.0%,年均增速为25.1%。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等山区五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9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3%,2013-2016年年均增速为13.2%;山区五县限额以上单位数共有154家,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数的25.9%,比2012年增长242.2%,年均增速为36.0%。

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市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提升。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展望未来,我市消费市场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市统计局戴文杰 周芳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