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发展成就系列分析(已归档)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市工业经济发展历经风雨沧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殷切嘱托,大力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调结构、促转型”,抱好“金娃娃”项目,做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
一、从无到有的辉煌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工业经济这棵大树经历扎根(筑基)、强干(扩大规模)、开枝散叶(提质增效)的风雨洗礼,昂昂矗立于闽东大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千万元到亿元到百亿再到千亿的历史性跨越,年均增长15.5%,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是达到年均20.1%的高速增长。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实力逐步增强,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辉煌贡献,成为闽东大地熠熠生辉的“金名片”。
工业实力稳步提升,主导地位显著加强
1949年以前的宁德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宁德工业在艰难中起步,有步骤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集体经济,民间手工业和家庭作坊得到了恢复,以茶叶、造纸、饮料酒等主要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电力、机械等主要产品为主的重工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5229万元,比1950年增长304.7%,每年递增17.3%。随后,宁德第一家电机电器企业——闽东电机厂在福安建成,第一台2.8千瓦JQ型电机仿制成功,闽东水电站、宁德大泽溪水电站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建成,使工业缺电状况得到改善。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64亿元,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为后续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市国民经济从依赖农业发展逐步转为依托工业增长,工业的贡献逐步加大,工业经济进入规模化集聚的飞速发展期。1979—2008年30年创造的总产值之和是前30年的122.8倍。从发展速度看,“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5%、13.1%、39.9%、12.4%、16.8%和27.3%,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率达18.1%。从工业经济总量上看,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有3.64亿元,到1988年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600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特别是1999—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28.1%的速度增长,有5个年份增长率达30%以上,尤其自2005年以来增幅连续4年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新常态环境下,宁德市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12-2018年,宁德市工业增加值从418.91亿元增长到790.49亿元,年均增长11.2%,其中2012年、2013年、2016年、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在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几个主导产业的有力拉动下,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2018年达45.8%,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1 1978-2018年工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一)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产业门类逐步健全
经过70年的不断发展,全市已经形成以冶金、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合成革制造、发电供电、建筑建材、船舶修造、医药化工等八个重点特色产业为主体,行业门类较齐全、技术较先进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一大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相继投产并形成规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龙头产品。截至2018年,纳入统计范围的产品种类已增加至70余种。其中,年产锂电子电池9.55亿只、合成革45.89万吨、钢材185.89万吨、家具87.27万件、铁合金1.97万吨、服装561.4万件、泵392.25万台、精制茶4.50万吨、交流电动机307.89万千瓦,发电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完全空白增长至502.76亿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古田电站属南平专区)。锂离子电池、合成革、铁合金等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从无到有,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电机电器和冶金新材料产品发展迅速,宁德时代新能源2017年动力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系统产能和产量稳居行业第一。青拓集团的不锈钢粗钢产能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湾坞工业集中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单体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
(二)品牌战略卓有成效,龙头引领遍地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市各县(市、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用地、用电、财税等多方面优惠政策,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业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在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量的同时,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且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国名牌”产品。其中,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已拥有“准字号”产品20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10多种,产品涵盖冻干粉针剂、注射液、胶囊剂、中成药、保健品、生物诊断试剂、卫生材料等12个系列产品以及数百种产品。2017年5月,福建广生堂药业的“福甘定-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胶囊”成功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标志着中国首份替诺福韦乙肝适应症批文花落宁德。在打造国家级品牌方面,福安市获得“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称号,柘荣太子参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古田银耳、寿宁花菇、屏南夏菇先后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2017年,全市驰名商标总数46件,比2011年多35件,居全省设区市第四位,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福建省著名商标249件,比2012年多75件;宁德市知名商标548件。新核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65件,居全省设区市前列。同时,宁德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2015年,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宁德市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之后,又成功培育了闽东电力、三祥新材、宁德时代等3家上市公司。
二、敢为人先的跨越步伐
70年间,宁德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奋发图强,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坚持科技创新理念,高新产业飞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下大力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和落后产能。2017年、2018年共关停石板材企业258家;2017年,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化解钢铁产能400多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12.4%降至2018年的3.5%。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4.6%、14.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4和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6.7%和35.1%。主要代表性产品锂离子电池增势强劲,2018年产量9.55亿只,较2012年该产业建设之初增长1546.6%。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能源结构质量优化,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动力一直是宁德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1966—1976年,闽东水电站、宁德大泽溪水电站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的建成,使宁德工业缺电状况得到改善,但由于雨水的不确定性,宁德仍处于“靠天吃饭、受水制约”阶段。直至2006年6月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公司火电一期2×60万千瓦3、4号机组的投产,结束了宁德市“靠天吃饭、受水制约”的历史,开启宁德市能源建设新征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8年2月,“海西”首个核电项目在宁德沿海动工,填补了“海西”核电建设的空白;霞浦大京风电项目的实施,开创宁德能源建设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宁德市立足环三都澳区域资源优势,坚持核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全面发展,加快电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宁德、霞浦核电站建设;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加快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核蓄一体化开发”;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适度发展生物质能,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电源装机总容量959.7万千瓦(全省总装机5769.7万千瓦),发电量527.28亿千瓦时(全省发电量2461.9亿千瓦时)。
(三)推广质量优先理念,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提质增效彰显潜力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8.3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85.94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22.35亿元。截至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23.2%;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达8.3%;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达12.0%;反映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2.1次;反映工业生产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达99.0%;反映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达60.6%;反映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5.50万元/人;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元(见表1);2018年,宁德实现工业出口交货值286.11亿元。2011年,宁德水产品出口历史性突破2.13亿美元。2011年11月,宁德电机出口突破4亿美元大关,2017年宁德市茶叶及制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各项产品在不同时期出口分别创历史新高,成为宁德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表1 1998—2018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年份 |
总资产贡献率(%) |
资产负债率(%) |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产品销售率(%) |
1998 |
11.2 |
56.1 |
2.2 |
6.4 |
3.50 |
94.2 |
1999 |
10.8 |
53.7 |
2.1 |
5.6 |
3.30 |
96.8 |
2000 |
9.9 |
46.0 |
2.0 |
6.4 |
4.29 |
96.0 |
2001 |
8.0 |
54.3 |
1.7 |
4.5 |
5.72 |
97.1 |
2002 |
8.2 |
57.2 |
2.0 |
3.6 |
6.31 |
98.0 |
2003 |
8.5 |
56.1 |
2.3 |
3.3 |
6.55 |
98.3 |
2004 |
8.2 |
60.4 |
2.9 |
1.9 |
7.06 |
96.7 |
2005 |
16.3 |
50.7 |
3.4 |
6.5 |
9.17 |
97.6 |
2006 |
12.9 |
61.4 |
3.1 |
5.3 |
10.51 |
97.9 |
2007 |
14.0 |
64.8 |
3.3 |
6.0 |
12.85 |
97.6 |
2008 |
12.1 |
67.4 |
3.0 |
3.5 |
13.64 |
96.3 |
2009 |
12.1 |
65.9 |
3.2 |
4.3 |
14.04 |
94.8 |
2010 |
16.1 |
64.8 |
3.7 |
5.3 |
18.36 |
96.0 |
2011 |
17.0 |
65.6 |
3.9 |
5.5 |
22.43 |
95.6 |
2012 |
22.6 |
64.4 |
3.8 |
7.9 |
24.03 |
96.6 |
2013 |
16.0 |
67.2 |
3.4 |
8.0 |
28.98 |
96.2 |
2014 |
15.0 |
66.0 |
3.7 |
6.5 |
30.95 |
96.6 |
2015 |
14.4 |
66.6 |
3.6 |
6.5 |
32.47 |
95.6 |
2016 |
13.4 |
64.1 |
3.2 |
6.9 |
33.46 |
96.7 |
2017 |
10.5 |
63.0 |
2.3 |
7.2 |
33.19 |
98.0 |
2018 |
12.0 |
60.6 |
2.1 |
8.3 |
35.50 |
99.0 |
三、山海协作的和谐乐章
(一)多种经济携手共进,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宁德市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系列扶持、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兴办工业,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和集体两种所有制格局发展到现在的股份制、私营和“三资”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类型并存发展的格局,全市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年,规模以上国有和集体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00.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为14.5%;在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高达96.7%。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成为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解放初的几乎空白分别上升到85.0%和13.5%,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宁德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6家,主营业务收入283.11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本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成为宁德市工业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二)中小企业活力激增,大型企业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市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微型企业数量激增。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宁德市小微型工业企业共有0.74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7.4%。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得到茁壮成长。截至2018年底,宁德市年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7家,占全省的18.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3.9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0.2%。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三)园区建设持续推进,集聚发展效能显现
截至2015年底,宁德市园区总规划面积70万亩,已开发面积超过12万亩。规划形成面积1000亩以上的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41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升级工业园区10个,县级以上园区37个,省级开发区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园区入驻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2家,工业总产值约2000亿元,成为宁德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宁德市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产业集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乘风破浪的万亿时代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宁德市基本形成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构筑起了支撑宁德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宁德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3个3000亿”的滚动连续态势,即在2018年工业产值3000亿元的基础上,2019年在建项目达产产值可达3000亿元,对接洽谈项目建成达产后又可形成3000亿元的工业增量,加速向“万亿工业时代”迈进。
锂电新能源产业。短短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布局蕉城、东侨,产业链涵盖福安、福鼎、霞浦等沿海县域及古田、屏南等山区县域。2018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6%,贡献率达61.5%,增加值年均增长156.4%;
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作为宁德最早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企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宁德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首个年产值超千亿的制造业民企。目前已建成以青拓系列项目为龙头,甬金、宏旺、海利、上海克虏伯、奥展等项目为配套,实现200系、300系、400系产品全覆盖(200系低镍,300系高镍,400系不含镍、含铬),涵盖“原料—冶炼—热轧—冷轧—不锈钢制品”的全产业链条,具备年产镍铁200万吨,不锈钢粗钢500万吨、热轧不锈钢钢板380万吨、不锈钢棒线材50万吨、不锈钢无缝管材20万吨、不锈钢高速线材90万吨、不锈钢型材40万吨、不锈钢冷轧板带145万吨、不锈钢制品10万吨的生产规模。2018年,宁德不锈钢粗钢产量占全国的17.6%,占全球产量的10%,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2018年,产业完成产值1048亿元、增长14.6%,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7.9%,为全市工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年宁德市成功签约引进上汽集团乘用车宁德基地项目,该项目是宁德市目前唯一的整车项目,也是福建省目前设计产能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项目。2018年4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即将成为宁德市又一重要发展引擎。
铜材料产业。宁德铜冶炼基地项目2018年6月30日顺利点火试车,对接正威铜基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后,将建设集铜镍产业“矿山贸易、冶炼、精深加工、延伸产品、循环产业”于一体的冶金新材料生产基地,逐步引进产业链项目,形成集铜冶炼、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铜材料千亿产业集群。
7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铸就了70年工业的灿烂辉煌。展望未来,闽东千里海岸,风生水起,已经步入一个“可以大干一番”的历史机遇期,正从当年的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向新福建发展重要增长极“破茧蝶变”。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为总抓手,继续发挥“宁德速度”,宁德工业一定能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作出更大贡献、再创新的辉煌。